石亨和曹少卿先后覆灭,当初“夺门”的三大功臣两死一贬。
这场巨大的变故,掀起了轩然大波。
曹、石二人的党羽或贬官或治罪,朝堂上迎来一次大清洗。
同样的,在平叛中出力的人也获得了晋升。
然而徐啸行却高兴不起来,只因为他最初的谋划未竟全功。
本想趁着这次平乱扫清障碍顺利上位,却因为不是皇帝的心腹,没有获得那个想要的职位——锦衣卫指挥使。
经历了风风雨雨,朱祁镇再也不愿轻易相信别人,对徐啸行只进行了和升迁,却空降了一个指挥使。
原本挡在徐啸行前面的只有逯杲和门达,徐啸行本以为门达不太能担事,凭借这次的功劳会顺利接管锦衣卫,皇帝却委派了另一名心腹袁彬前来接管锦衣卫。
这个袁彬可不是一般人,在朱祁镇最艰难的日子里,始终相伴。
当初,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身边侍卫争相逃命,唯有袁彬跟随他寸步不离,不但伺候他的起居,还跟蒙古首领交涉周旋,维持了皇帝最后的颜面。
他对朱祁镇的照料无微不至,甚至曾解开衣服给英宗冻僵的脚取暖。朱祁镇身体虚弱走不动路,袁彬就一直背着他。
不但在生活上照顾,袁彬从精神上也时常鼓励皇帝。每当朱祁镇长吁短叹时,他就反复开导,坚定皇帝回国的信心。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袁彬是朱祁镇的全部依赖,几乎到了片刻难离的地步。有一次袁彬发烧不省人事,朱祁镇甚至急得大哭。
这次曹少卿叔侄叛乱,袁彬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皇帝的忠诚,始终挡在皇帝身前护卫。
在这次叛乱之前,朱祁镇已经意识到必须加强天子亲军的力量,逐渐扩编锦衣卫。在逯杲死后,皇帝将最信任的袁彬空降,负责掌管锦衣卫。
袁彬本身就是正三品的都指挥佥事,官位还在指挥使之上,属于是高职低配,徐啸行哪怕升职以后,也才是正四品的指挥佥事,别看只差了一个“都”字,品秩上可是差了整整好几级,根本无法与他竞争。
徐啸行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开始重新思考对策。
“看来之前是我想的方向错了,要想改变或者控制一个王朝,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算如王莽、董卓那样,也需要多年的积累,我并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
他的最终目标,还是要明教重新获得大明王朝的认可,而不是控制整个大明王朝。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一个契机。
最终,徐啸行将目光放在了皇帝本人身上。
生老病死乃是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朱祁镇目前的健康不容乐观。
经历了所谓的“北巡”,又在回归后被囚禁数年,朱祁镇的精神和身体受到了双重的摧残。
加上有过那样的经历,他本人也颇有点想要弥补以前过失的意愿,于是自天顺年间开始,朱祁镇分外勤政,每天五更初就起床批阅奏章,还要去奉先殿拜谒,然后就上早朝。
退朝以后立刻又去文华殿,跟大臣们商量遇到的问题。
中间只有用膳时间能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就要回办公室裁定那些政务该如何处理。
容易解决的马上批复,疑难问题就先让内阁给出办法,阁臣给出意见后,再由他决断。
一直到申时之前,他才能休息一小会儿,晚上再次批阅奏章。
没有朝会的时候他也不得清闲,往往要召集大臣听政。
不管隆冬盛暑,数年如一日,在自律这一块,朱祁镇真的是做到份儿了。
正因如此,朱祁镇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看着就垮掉了。
“生死是人世间的大恐怖,哪怕英明如秦始皇也难逃纠结,如果这时候出现一根救命稻草……”
徐啸行的思路豁然开朗。
长生药给不了,帮他强身健体多活两年,那还是有办法的!
大明王朝不能容忍明教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年借助了红巾军的力量建国,同时又指使人杀了当时的小明王韩林儿。
同时,明教在洪武皇帝心中是个十分危险的存在,认为其存在不利于大明王朝的统治,于是下诏禁止牟尼明尊教,摈其徒、毁其宫,将其列为异端信仰大力镇压。
“要想朝廷放开对明教的禁制,首先需要让朝廷放心,其次则要对朝廷有用……”
思来想去,徐啸行觉得还是找明教的高层来商议一下,大伙集思广益,或许能想到办法。
暗中将自己的意思传去明教总坛,同时继续深耕锦衣卫。
最近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其实还是有机会的。
皇帝空降了袁彬前来任职,除了对自己有冲击外,还有另一个人的利益受到影响,这个人就是门达。
当初门达没斗过逯杲,本以为逯杲一死,他就能重新得到重用,没想到袁彬又来了。
有鉴于此,徐啸行立即制定了新的方案:驱虎吞狼。
让门达把袁彬挤走,自己再将门达搞臭!
完善部分细节之后,徐啸行立即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