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过了新步枪,也试过了新列装的班用机枪,体验了这款新机枪的丝滑和轻便后,赵刚等人来到了另外一处靶场,观摩了新款单兵火箭筒的训练。
前文说过,很早之前,张云就安排云烟厂的专家,仿造他记忆中的美国巴祖卡,为部队研发了一款单兵火箭筒,通过火箭发动机+高爆弹头的配置,专门用来应对如据点、鬼子装甲车等短距离的坚固目标,在独立支队应对鬼子据点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不过,就如同炮兵的火箭炮一样,因为药柱端面燃烧控制领域技术的积累不足,这款单兵火箭筒装备在攻击100米外目标时准确性欠佳。再加上独立支队一向是大炮先行,注重火力远程投射,其实这款装备在独立支队并不常用。
相比之下,在平原根据地里,这款单兵火箭筒反倒是大放异彩。虽然这款单兵火箭筒的火力算不上强大,精准性也欠佳,但凭借着轻便易携带,攻坚能力强的特性,成为了游击部队的必备神器。游击部员们经过实战摸索,一般以三发齐射方式,用来打击据点的火力点、路上的鬼子汽车、装甲车等,发挥了较好的作战效果。
而随着八路军与苏联军方的合作开展,这款仿制张云记忆中巴祖卡火箭筒的装备,借助着苏联方面提供的端面燃烧控制技术,也获得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苏联军方高度重视八路军目前列装的火箭弹和单兵火箭筒,直接拿走了全部的样品和数据,准备仿制并推出自己的产品,以应对德国的4号坦克洪流。不过相应的,他们也安排火药专家,拿出了苏联目前最前沿的端面燃烧控制技术,帮助独立支队完善了火箭炮和单兵火箭筒的设计制造,使得两种武器的精准性大大提升。
根据云烟厂检测部门的测试,目前这款单兵火箭筒最远射程达到了400余米,100米内误差已经控制在1米以内,已经具备了极大的战场实用性。
………………
三纵的训练场里,只见主射手半跪在地上,一手举着火箭筒,一手扣着发射扳机。
侧后方的火箭筒副射手将火箭弹从后方塞入火箭筒内,接通引信并拔掉保险,随后转头确认后方无人后,拍打了一下主射手的肩膀。
随着主射手扣动扳机,只听见“嗖”的一声,一股白烟从火箭筒后方快速冒出,随即火箭弹以倾斜尾翼形成自旋,稳定的向着远方飞去。
随即,“轰”的一声巨响传来。
前方百米之外,以沙袋堆成的火力点直接被火箭弹炸飞,漫天都是沙尘飞扬。
后方的赵刚、李云龙等人看着被炸飞的沙袋,均是满意的点着头。
“这款火箭筒,以后咱们士兵们必然能派上大用场。”李云龙看着远处尚未消散的硝烟和沙尘,很是认可的点评道:“之前咱们遇到突然冒出来的火力点,用手榴弹够不着,用迫击炮反而射程太近打不了,或者用上了攻顶效果也不好,只能从后面推来步兵炮或者山炮炮击,耽误攻击时间。”
“有了这玩意,打巷战或者阵地突击战时,可就方便多了。”
不得不说,这款改进的火箭筒十分符合八路军步兵部队的特质。
重量轻、体积小,射程也比手榴弹远的多,攻坚效果绝佳,十分适用于部队打据点和火力点。而改进后的火箭筒,精准度更是上升了一个大大的级别,很有后世RpG的风采。
如此一来,部队以后在攻击据点时,就不需要携带步兵炮或者山炮了,仅需要携带部分迫击炮和单兵火箭筒就可以胜任破袭任务,作战负重大大降低。
说起来,这款单兵火箭筒之所以精准度突然提升这么多,其实不仅是药柱端面燃烧技术的改善,也是苏联专家们在弹体设计上的精心改进。
之前张云在安排制造火箭筒时,并不明白弹体设计的原理,只能照搬喀秋莎火箭弹和巴祖卡火箭弹的稳定方式,以尾翼进行稳定。而苏联专家在研究后认为,既然鬼子的坦克很薄,八路军无需考虑反装甲问题,火箭弹也并未配置空心装药战斗部,那就无需尾翼稳定方式,而是改为倾斜尾翼推动自旋。
这样一来,虽然削弱了火箭弹的反装甲能力,但攻坚能力并未减弱,且火箭弹在直射阶段的精准性进一步提升,已经超过了初版巴祖卡火箭筒的精准性。
当然了,独立支队自然也保留了尾翼+空心装药的版本,只是鬼子坦克太弱,实在是用不上罢了。
………………
看完了这些,他们随即又参观了刚刚装备给三纵炮营的吉斯卡车以及41型76毫米加农炮。
拍着这门比山炮大得多,又比105毫米榴弹炮小得多的新火炮,炮营营长赵田多满脸喜色的对着几位团长显摆着火炮参数。
“四一型76毫米加农炮,仿制的是苏联ZIS3型76毫米加农炮,战斗状态全重1.15吨,行军状态全重1.85吨,可以使用高爆榴弹,榴霰弹、烟幕弹等弹种,最大射程13.29\/公里,持续射速15发\/分。”
“可以说,这门火炮凭借着射程就可以压制绝大部分鬼子的火炮部队。”
“此外,该炮还可以横放打坦克,基本上小鬼子坦克是一炮一辆。”
“最难得的是,这门火炮不仅可以使用卡车牵引,必要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人力牵引,具有较好的野战能力。”
“团长、政委,考虑到中国的路况,这门火炮就是咱们步兵部队最好的团级伴随火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