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志是个可怜的孩子,三岁那年,父亲上山砍柴滚下山崖受了重伤,村民们把他抬回家去,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就撒手人寰了。
父亲死后,朱大志就和母亲吴氏,还有爷爷朱老汉一起生活,朱老汉年纪大了,又有咳喘的老毛病,因此一家人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吴氏瘦弱的肩头。
吴氏每天起早贪黑的干活,为的就是让这一老一小能吃饱饭,可在那个年代,吃饱饭对普通人家都是奢望,更别说像朱家这样失去劳力的人家了,尽管吴氏一刻也不敢停歇,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吴氏苦苦支撑了两年,第三年的时候,吴氏改嫁了,从此在朱大志的脑海中,母亲的形象就越来越模糊,最后完全没有一点印象了。
吴氏走了,朱老汉就拖着病体,带着孙子挨家要饭为生,可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富裕,有时两天也要不到一粒米,朱大志饿的哇哇直哭,朱老汉就抱住孙子泣不成声。
爷孙俩苦苦熬过了几年,在朱大志八岁时的冬天,天气非常的寒冷,朱老汉的咳喘病加重,很快就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唯一的爷爷也去世了,朱大志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他抱住朱老汉冰冷的尸体眼泪鼻涕一把抓,村里的人看到可怜的孩子无不落泪。
村民们就一起挖了一个墓穴,用草席把朱老汉卷起来,在呼啸的北风中把他埋葬了。
朱老汉走了,撇下朱大志一人孤苦伶仃的,村民们见他可怜,就从牙缝里挤出一点东西接济他,但靠那一点接济根本吃不饱,朱大志就继续出去要饭,要饭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但他都咬紧牙关挺了过来。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朱大志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早已不再以要饭为生了,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后山开了几亩荒地,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时就砍柴到街上卖,一个人的日子虽不富裕,但也能吃饱穿暖,他已经很知足了。
村里与朱大志同岁的男子,很多都成家了,朱大志是一个孤儿,家里又不富裕,因此也没有人说媒,可他并不着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倒是少了很多麻烦。
朱大志家的隔壁住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老汉姓王,人称老王头。老王头年轻时是一个木匠,家里的日子很富裕,他与妻子生育了二子一女,大儿子在城里做买卖,女儿也嫁到了城里,两年前妻子离世,如今只有老王头一人在家。
老王头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一个人做什么事都很作难,朱大志心善,经常帮助老王头干活,老王头心中很是感动,逢人就说朱大志是个好人,帮了他大忙。
一日,朱大志在山上砍了一捆柴给老王头送去,发现他居然晕倒在茅房外面,朱大志顾不得多想,背起老王头就朝郎中家里跑去。
郎中把老王头救醒之后说道:“要是再晚来一会儿,人恐怕就不行了。”
听的朱大志一阵后怕,老王头拉着朱大志的手说道:“大志,多亏了你了,要不是你,我就要去见阎王了……”
朱大志把老王头背回家去,又是熬药又是做饭,细心伺候着老王头,老王头过意不去,就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块碎银子给朱大志,朱大志说什么也不要,还说都是邻居,帮忙也是应该的。
在朱大志的照顾下,老王头的病并没有好转,而是愈发严重了,朱大志怕他有什么三长两短,就悄悄去城里找他的子女们,告诉他们老王头病了,而且病的不轻。
老王头的大儿子王奎听了说道:“人老了,生病是正常的事情,不要有一点病就大惊小怪的,你回去告诉老头子,说我这几天生意太忙,回不去,等忙完了就回去看他,让他等着!”
朱大志听了王奎的话也是无语了,说道:“他可是你亲爹,如今病的这么严重,你就放心他一人在家?万一有个什么闪失你后悔也来不及……”
还没等朱大志说完,王奎就打断了他的话,不耐烦的说道:“你也知道他是我亲爹?我回不回去是我的事,与你没有关系吧?你不要多管闲事了……”
朱大志没有想到,王奎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自己好心来捎信,却被说成是多管闲事,他想想也没有必要与这样的人生气,就离开了。
老王头的二儿子叫王贵,娶了一个财主的女儿,如今在岳父家里居住,相当于上门女婿,朱大志本来不打算去找他的,但王奎不回去看望父亲,朱大志就决定去找王贵,让他回去看看老王头。
他来到财主家里见到了王贵,王贵比他大两岁,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王贵也知道他家贫,还以为朱大志是来找他借钱的,看见朱大志就说道:“大志兄弟来的真是不巧,我有事正要出去呢,要不你先坐着……”
朱大志开门见山说道:“你父亲生病了,而且很严重,我是过来捎信的,希望你回家看看。”
王贵一听就皱起了眉头,说道:“我如今是人在屋檐下,身不由己呀,你还是去给我哥捎信吧!他成亲时没少花老头子的钱,现在老头子病了,最应该回家看的就是他!”
朱大志听朱贵这么说,就知道他也不会回去,可为了老王头他还是要争取一下,说道:“你爹把你们养大,如今他需要你们了,你们却一个个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