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县有一个叫王大奎的男子,是一个劁猪匠。
王大奎不是本地人,而是一个外来户,他是十年前来到这里的,来时还带着妻子,没多久他妻子就离世了。
王大奎在平安县安家之后,就靠着自己的手艺生活,随着年纪的增大,孤单感也越来越浓。
有人劝他收个徒弟,说可以帮他干活,还可以在生活上照顾他,王大奎只是笑而不答。
一日,王大奎干活回家,走到路上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正好路边有一座破庙,他赶紧跑进去避雨。
进了庙里之后,就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蜷缩在墙角,孩子的脸色苍白,嘴唇干裂,两只胳膊抱在胸前,全身在瑟瑟发抖。
王大奎顾不得多想,赶紧用手去摸孩子的额头,这一摸把他吓了一大跳,孩子的额头如火炭一样烫,看来是发热了,而且非常严重。
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王大奎心中着急,祈祷这大雨快点停下,还好半个时辰之后,大雨终于停了下来。
“孩子,你发热了,我背你去医馆。”那孩子被烧得昏昏沉沉到,已经神志不清了,王大奎背起他就朝城里的医馆跑去。
郎中说这孩子是因为受凉引起的发热,赶紧叫徒弟熬制了一碗白虎汤让孩子服下,不到半个时辰孩子的烧就退了。
郎中又开了几服草药,说连喝两天就没事了,王大奎拿了药,就把孩子背回家去了。
他给孩子熬了药喂下,又煮面给那孩子吃,孩子这才有了些精神,王大奎就问他叫什么,家住在哪里?男孩两眼含泪,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这个男孩叫李贤明,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就不知去向了,他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温馨快乐。
可天有不测风云,上个月父亲因病离世,他就成了孤儿,家里的田地和房屋都被族人们瓜分了,他没有地方去,就跑到了那个破庙里。
在破庙里几天没吃没喝,晚上又特别的冷,他就感染了风寒,而且越来越严重,就发起了高烧。
王大奎看孩子可怜,就收留了他,还说要收他为徒,李贤明一听赶紧就跪在他面前感谢,说道:“师父,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手艺的,将来好好孝敬您!”
李贤明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学习手艺,再加上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一年之后他就熟练地掌握了养猪技术,也可以独立做活了。
李贤明毕竟是年轻的小伙子,手脚麻利,每天能劁几十头,甚至上百头猪仔,所有的活都被他干了,王大奎就闲了下来。
王大奎没事做,每天就在镇子里转悠着玩,生活得很是惬意。
县城里有一个叫迎客来的酒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每天都有很多过路的客商,客商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总能带来一些新鲜事。
王大奎隔几天就会拿着几个铜板到酒馆里吃酒,顺便听一些新鲜事,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一日中午,王大奎拿着几个铜板去了迎客来酒馆,酒馆里的生意很好,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谈论着各自的见闻。
王大奎就在一个角落里坐下了,要了二斤牛肉,一壶烧酒,一边吃一边饶有兴趣地听着周围人的高谈阔论。
酒足饭饱之后,王大奎就走出了酒馆,刚一出门,就看见有几个小混混正在调戏一个年轻女子,那女子身上的衣服破旧,补丁摞补丁,一看就是一个讨饭的。
即便穿着破衣烂衫也遮挡不住女子的光芒,她长得柳条细腰,身材匀称,而且是唇红齿白,从面相上看不是一个普通女子。
女子哭着求饶,可那几个小混混却是得寸进尺,王大奎为人正直,嫉恶如仇,遇到这种事情他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他大喝一声,几个小混混扭头就要骂人,谁知一看是王大奎,脸上就堆满了笑容,因为王大奎特殊的手艺,这些小混混对他也是望而生畏。
“王……王劁匠……”几个小混混讨好的给他打招呼。
王大奎说道:“还不快滚!”几个小混混如获大赦,脚底抹油似的溜了。
年轻女子见状,赶紧给王大奎作揖道谢:“多谢老爷相救!”一边说一边不停地抹眼泪。
王大奎听女子是外地口音,就觉得奇怪,问她为何会在这里?
女子说道:“我叫夏莲花,本是柳州人氏,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今年家乡遭受蝗灾,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很多人都饿死了,我母亲本来就体弱多病,再加上没有饭吃,也离开了人世。
埋葬了母亲之后,我就跟着家乡的人们一起出来逃难了,有很多人都饿死在了逃难的路上,剩下的人也都走散了,我一个人到了这里……”
王大奎是个热心肠的人,见夏莲花可怜就把她领回家去了,说让她先住在家里,如果她愿意,就在城里给她找个人家嫁了,也有个安身之处。
夏莲花说道:“如果恩公不嫌弃,我愿意伺候您一辈子……”
王大奎一听有些懵,这夏莲花年轻貌美,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了,怎么可以呢?
夏莲花又说道:“是恩公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