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间,南京府上元县住着一个叫李大牛的樵夫,妻子刘氏在家里纺线织布,夫妻二人生下一个儿子,名叫李虎子,十二岁,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是清苦。
常言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十二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都很大,为了让孩子能吃饱饭,李大牛夫妇每顿饭只喝稀粥,从来不吃干粮。
李虎子也很懂事,见父母不吃干粮,他只吃一点就说饱了,刘氏说道:“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吃饱。”可他说吃饱了,让父母吃,夫妻二人见孩子这么懂事,心中很感动,也很愧疚。
一日中午,李大牛一家正在吃午饭,突然就看到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李大牛夫妇一看这个小女孩衣着破烂,一手拿着棍子,一手端着一只破碗,就知道她是来要饭的,刘氏就赶紧拿一个饼子走到门口,递给小女孩,然后又接过她的碗,就去给她盛饭。
她刚转身,那个小女孩就倒在了门口,李大牛一家吓坏了,赶紧把这个小女孩弄到屋子里,李大牛又去把村里的郎中叫来,郎中看了看说道:“没有什么病,就饿的了。”
刘氏赶紧就端来稀粥,一勺一勺喂进女孩嘴里,小女孩很快就醒了过来,这时李大牛一家才仔细打量这个女孩,她头顶光光的,只有后脑勺上有几根如干草一样的头发,眼睛很小,鼻子和嘴都很大,而且皮肤黝黑。
一个人的外貌都是父母给的,谁也无法选择,李大牛一家并没有因为这个女孩长相丑陋而嫌弃她,刘氏问她是哪里人,几岁了,为啥出来要饭。
小女孩听到刘氏的问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说她叫赵兰儿,今年十岁了,是个孤儿。刘氏听了,眼圈泛红,心想,这个孩子好可怜啊!
刘氏给李大牛商量,是不是把赵兰儿留下,李大牛说:“我也看这孩子可怜,可咱家这日子清苦,也不能给她好生活啊!”
刘氏道:“咱们的日子虽然不好,但至少能给她一个家,总比在外面流浪要好。”夫妻二人都是善良之人,商量了一会儿,最后决定把这赵兰儿留在家中。
赵兰儿听说李大牛夫妇要收养自己,赶紧给他们跪下谢恩,刘氏扶起她说道:“兰儿,快不要谢了,我们也不能给你好日子,不过可以给你一个温暖的家。”她又指着李虎子说道:“你放心吧!他吃什么你就吃什么。”
赵兰儿就扑到刘氏怀里哭了起来,说道:“你们一家人的大恩大德,兰儿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
从此,赵兰儿就留在了李家,为了不让她感觉自己是个外人,李大牛在争取她同意之后,就把她的赵姓换成了李姓,赵兰儿就变成了李兰儿,给李大牛夫妇叫爹娘,和李虎子兄妹相称。
村里的人听说李家收养了一个叫花子做女儿,而且这个孩子奇丑无比,都很好奇,纷纷过来看,村里人都想不明白,李大牛家这么穷,连饭都吃不通,怎么还要收养一个孩子,而且还是一个奇丑的女孩。
有人悄悄地给李大牛说:“这么丑的女子,你收养她是个累赘,到时候也嫁不出去,我看你还是让她走吧,否则你会后悔的。”
其实村民们也是好心,只是李大牛听不惯他们说李兰儿丑,丑怎么了?丑又不是她的错。
李大牛说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大家不要以貌取人。”众人听李大牛这么说,感觉自讨没趣,就离开了。
李大牛每天上山砍柴,李虎子和李兰儿也一起去山上挖草药,村子里的孩子看见李兰儿就拿她逗乐,气得李兰儿直掉眼泪,李虎子就拿着棍子追赶哪些调皮得孩子,几次之后,就没有人再敢取笑李兰儿了。
李虎子长到十四岁的时候,李大牛就把他送到县城的木匠铺学习木匠手艺,李虎子聪明又好学,三年时间就学成了出师了。
此时,李虎子已经十七岁了,而且有一门安家立命的本事,李大牛就想着给儿子说一门亲事,于是就去找了刘媒婆,刘媒婆知道李虎子是一个不错的小伙子,就答应给他物色一个合适的姑娘。
这天,李兰儿去河边洗衣服,一旁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子正在那里洗衣,一看李兰儿过来,就蹙起了眉头。
这个女子是邻村的,名字叫秋菊,她看见奇丑无比的李兰儿,说道:“你到一边洗去,别离我太近,你不知道我胆子小吗?”
李兰儿没说话,就默默地走到河的另一边去洗衣服,她是一个勤快的孩子,每天洗衣,做饭,还上山采草药,李大牛夫妇心疼她,让她歇歇,可她总是说不累,因为她知道父母辛苦,总是想法帮助他们减轻负担。
一日,刘媒婆来到李家,说道:“邻村的一个叫秋菊的姑娘,样貌出众,和虎子很般配,明日我带着人家来看看。”刘氏一听非常高兴,说道:“好啊!那就麻烦刘婆婆了。”
次日上午,刘媒婆就带着秋菊来到了李家,秋菊看见李虎子不由得羞红了脸,李虎子也不好意思地搓着手,刘氏赶紧让二人坐下,给二人端茶倒水。
其实,李虎子去邻村给人家做家具时,秋菊一眼就看上他了,她正想着如何给父母说的时候,刘媒婆就上门提亲了,秋菊一听是求之不得,但她不知道李虎子喜不喜欢她,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