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弘治皇帝的旨意后,一众考官们开始在贡院里阅起卷来。
正常情况下誊抄试卷一天时间,阅卷两天时间,也就是说第四天基本上所有人的成绩就出来了。
考官通常都是翰林来充当,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历年的一甲二甲名次靠前的人,名次差的基本都外放当地方官去了。
都是经验丰富之人,所以阅卷效率自然很高,再加上糊名重新誊抄的试卷,根本认不出谁是谁的,只能尽可能的公平给成绩。
不过会试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会试通常取前三百名,考中者称贡士,三百名靠后的直接落榜。
会试之后还有殿试,殿试不淘汰人,只会按照最终的成绩进行排名,所以有些人可能会试考的不咋样通过殿试也能小小逆袭一下。
会试的第一名称之为会元,一般会元最终大差不差基本上都是前三甲,但是也不一定,最终还是看殿试临场发挥以及皇帝的喜好。
殿试只考策问,不像会试那般连考很多场。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有些类似笔试加面试,最终能决定你什么样的成绩,还是得靠面试来!
此时,贡院外各处都有人把守,将整个贡院围的水泄不通。
贡院内更是灯火通明,十八名考官都处在一个大厅内,低头仔细的看着手中的试卷,时不时的皱着眉或者颔首点头。
程敏政作为礼部右侍郎以及主考官,坐在中间的座位上,两旁的考官们时不时的将手上的试卷呈上来。
通常只有遇到两名考官打分不一致的情况,才会上升到程敏政这里。
......
两天的时间一晃而过,贡院的门刚打开,立马就钻上了门口的马车上,朝着皇宫的方向奔去。
不仅仅是那些参加会试的举人们着急,连弘治皇帝也很想知道成绩如何。
此刻,暖阁内坐满了大佬。
内阁除了李东阳外,刘健和谢迁都在这里,礼部尚书张升,左侍郎侍郎王华,吏部尚书王鳌等等都在内阁内。
事情早就谈完了,不过大家都很有默契,安安静静的喝着弘治皇帝赏赐的茶水。
都在等李东阳的消息。
弘治皇帝心里也很明白也不点破,反而是让萧敬端来了一些点心置于众人面前,笑吟吟的说道:
“诸位爱卿,别干喝茶了,吃点点心再等吧!”
“谢陛下!”
众人见自己的小心思弘治皇帝并不反感,心里都稍稍的松了口气
“王爱卿,令郎也参加了这科会试吧!”
弘治皇帝率先打开话匣子,看着王华微微笑着询问道。
王华放下茶盏躬身拱手说道:“回陛下,犬子的确前些日子刚考完。”
“嗯。”弘治皇帝点点头,接着说道:“以王爱卿的家教学风,令郎此次恐怕能入一甲!”
王华当过弘治皇帝的老师,所以对于王华的学识,弘治皇帝十分了解,名副其实的状元之才。
有这样的老子,儿子不会差到哪里去!
况且坊间也传闻,王华的儿子王守仁才华横溢,这次科举夺魁热门之一!
弘治皇帝说着说着不由得面露些许羡慕,自己的儿子跟别人的儿子比,简直依托大辩!
“陛下过誉了!”
王华谦虚的说着。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弘治皇帝在愁太子的事,王华何尝不愁自己家儿子的事呢?
要说才华,王华甚至自己的这个儿子才华不说万里挑一,那也是上上之选。
但是这家伙似乎有些与众不同,说好听点叫做特立独行,说不好听点就是行为怪异。
最让王华记忆犹新的事,便是儿子成亲之日居然跑到道观待了一夜!
作为状元出身,王华比谁都希望自己儿子能中状元,若是一门父子双状元,那绝对能冠绝大明朝!
弘治皇帝点点头抿了口茶,试探道:“那南直隶解元唐寅诸位怎么看?”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弘治皇帝是何意思?
片刻工夫后,作为文官之首的刘健率先开口道:
“老臣以为,此子既然能在南直隶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说明实力绝对首屈一指,至于最终能否中状元,还看临场发挥,不过依老臣看来,一甲应该不在话下!”
刘健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众人纷纷点头。
尤其是急性子的谢迁,更是接过话开口道:“臣也以为如此!”
他是浙江余姚人,虽然不是南直隶的,但是跟唐寅一样,都属于南榜。
南北榜作为大明科举的特色,南榜学子可以吊打北榜学子。
所以谢迁打心里觉得,只要唐寅不交白卷,基本是一甲板上钉钉,状元也不是不可能!
见众人都纷纷附和起来,弘治皇帝笑呵呵的继续品尝着茶水,从理智的角度上看,弘治皇帝觉得众人说的也没错。
但是从感情角度出发,弘治皇帝总觉得陈子玉绝对不会无缘无故的打一个必输的赌。
随着了解陈子玉越多,弘治皇帝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