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被世家广泛质疑的一点是,既然林越与郑怀仁是同党,那为何得知周明诚的计划后,林越没有设法阻止就罢了,甚至连将情况通传给右武卫的举动都没有,直接坐视右武卫被歼灭,这是同党该有的表现吗?
倒像是林越在借着郑怀仁和右武卫在调虎离山。
而右武卫在面对来势汹汹的宣南军时,不假思索地大开寨门,更加佐证了他们根本没有反叛的意图。
更为重要的是,周明诚手中质疑郑怀仁谋叛的最关键证据,便是那一名占南坐探外加上那一纸密信。
可是这两样证据在战乱中全都丢失了,占南的暗探在三国联军的大肆入侵中,死在了乱军之中。至于那封密信,周明诚则声称他一直是贴身携带,但在右武卫的血战中不慎遗失了。
尽管孙义在给朝廷的奏表中,证实自己曾在周明诚的营帐中见过那封密信,的确是郑怀仁的笔迹。
但诸世家坚持认为,个人之言,纵使这个人再有可信度,也只能作为旁证,莫说没有实证,便是书信仍在,仅凭笔迹就能认定是郑怀仁所为吗?
天下能人异士何其之多,要想仿冒一个人的笔迹并不难。
世家们言之凿凿,气势汹汹,不断地朝着朝廷,甚至朝着高坐于九五之位的圣上施加压力。
不知是迫于世家的压力,还是真的觉得在案证据不足,自觉理亏,一个月后,又一道圣旨自天听下达:
“宣南军都督周明诚,处事有失方正,虽洞察先机在前,然行事过躁,酿成巨变,伤国伤己,尽失大将之风。即日剥夺一切职爵,罢为庶人,流放东海荒岛。”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皇上在各打五十大板,既为这桩无头公案做一个了结,也让剑拔弩张的双方都有台阶可下。
然而世家们却仍旧不满意,他们迫切地想要为他们的天之骄子平反,更要为被打上叛国烙印的世家名誉正名。
第二道圣旨下达后,在世家大族的操纵下,各级官吏黎民的奏折、请愿仍然像雪片一样地飞向了御书房。
起初圣上只是置之不理,但又过了一个月,天子终于动怒,不停上奏的御史言官,轻则被杖责,重则直接处死,波涛汹涌的舆论终于稍息。
但恰在此时,已经在龙牙狱中关押了数月之久的周明诚被开释出狱,由龙牙卫押送,前往东海流放之地。
离京那日,玄都东城门人山人海,无数的百姓,朝着周明诚疯狂地丢弃着各种蔬菜瓜果,周明诚整个人都快被萝卜淹没了。
十几万人战死,数万人被俘,三州之地遗失敌手,战火烧遍大玄南部边境十二州,这是大玄立国以来从未经历过的惨败。
刻在大玄人骨子里的骄傲被狠狠践踏了,大玄百姓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当然这背后有没有那些世家大族的挑唆那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实在不得已,朝廷临时调来了羽林卫开路,才勉强将周明诚运出城外,他离城的那一刻,玄都城内,不知多少人打从心底里长舒了一口气。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周明诚离开玄都的第三日,这位曾经手提十万大军的正二品封疆大吏,悄无声息地死在了大玄官道旁一间不知名的小客栈中。
消息传回玄都,天子震怒。
周明诚之死,何人所为,莫说是朝廷百官,便是市井百姓,都能闭着眼睛猜出来。
他这一死,不仅是一条人命的流逝,更是相当于赤裸裸地打了皇帝的脸。在天子看来,他已经做了很大的退让,世家却仍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天子的底线。
匹夫一怒, 血溅三尺。天子一怒 伏尸百万。
自大玄开国之后,历经数代君王,大玄天子都很少如前朝皇帝一般,大兴株连,但这一次,是例外。
龙牙卫彻查,前后涉及主谋,从犯数百人,无一幸免。那一年的玄都菜市口,刽子手行刑的声音几乎是昼夜不停,而因此被流放,罢官者,更是不计其数。
乌林之变,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对世家出身官员的大清洗。
这场动荡不安的风波过后,大玄各大世家虽然余韵犹存,但却再也不复鼎盛时,能威胁到皇权的盛景。
这也让乌林之变蒙上了更加浓重的阴谋味道。
这些有关乌林之变的辛秘,都是吴青云从自己的师长,同窗好友口中打听,又查阅了大量史书野记,从三言两语的简短记载中一点一点提取出来的。
最初探究此事,仅仅是因为旺盛的好奇心,但随着了解的愈发深入,吴青云心中对乌林之变真相的渴望,已经如百爪挠心,甚至已经成为他此生心中最想探破的两个谜案之一。
只是苦于时过境迁,当年经历过此事的人物都早已驾鹤远去,又事关皇家,所以吴青云多年求而不得,想不到今日却意外地与眼前之事勾连了起来,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吴青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午夜的寒风中站了多久,自己陷入沉思又有多久,直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他的思索。
“老爷,老爷。”
传入耳中的,是吴锋那响亮的喊声。
吴青云不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