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被皇帝的话,彻底震撼了。
方孝孺现在早已经不再拿老眼光去评价现在的皇上了,没想到,还是低估了皇上,能看得出,皇上说的无比认真,并不是在胡闹。
两个月前,朱棣率军意气风发,兵锋直指京师,谁能料想到凭借皇上的智谋,两个月时间,平定了朱棣叛军。
皇帝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如今,皇上说出了这么多在方孝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方孝孺也迷惘了。
方孝孺心里很清楚,皇上说的,都是在为大明的江山社稷,为大明的黎民百姓,可皇上说的,真的能行吗?
改革,历朝历代都有,春秋齐国管仲变革,七国争雄秦国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成功,国富民强,如果失败,严重者有伤国本。
听皇上说的变革,可谓是大改彻改,土地国有化,户籍制度变革,取消现有的户籍限制,重视经商,在方孝孺固有的思维里,这简直是离经叛道。
可皇上也说了,变革就是新旧思想的碰撞......
“方大人,你支持朕的改革吗?”
朱允炆突然的发问,把方孝孺的思维给拉回了现实。
支持还是不支持,现在是摆在方孝孺面前的一道难题。
如果支持,皇帝的想法离经叛道,甚至感觉很是荒谬,可皇帝的每一项变革都是针对老百姓,如果他不支持,将来这事刊登在大明晚报上,那他方孝孺不成了老百姓的敌人了吗?
大明晚报?方孝孺心中一凛,顿时觉得眼前的皇上,做事简直滴水不漏,简直太可怕了。
其实方孝孺理解错朱允炆办大明晚报的意思了。
“臣......”,方孝孺有一种被逼迫的感觉,让他心中很不爽。
看着方孝孺为难的表情,朱允炆说道:“方大人,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见,这是你的权利,刚刚朕也说了,朝政大事,不可鲁莽,朕的变革,想划定一片实验区,朕的改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咱们用真实的效果来做评判,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口白话画大饼的事情,朕,不会做”
“如此,臣就放心了,臣支持皇上的变革”,方孝孺说道。
“好,太好了,有了方大人的支持,朕心甚慰,变革,其实和打仗是一样的,需要你我君臣一心,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各位爱卿,你们支持朕的变革吗?”
“臣支持皇上的变革”,王敬止率先站出来,大声地喊道。
王敬止现在是朱允炆的忠实铁粉,不管是本次打败叛军,还是皇上的排兵布置,还是现在流传皇上神乎其神的传说,让王敬止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朱允炆。
“臣也支持”,李景隆也站了出来,他现在也是对皇上佩服得五体投地,任何事情都可以盲目地去无条件信任朱允炆。
“臣也支持”
“臣也支持”
耿炳文,平安,盛庸,林忠,郭铭一干朱允炆的死忠粉儿一一出列表达对皇帝变革的支持。
清一色都是在本次观音门平定叛乱立了大功的武将,也是和朱允炆相处时间最多的人,他们知道,皇帝说出的话,绝对是经过筹划的,而不是一时兴起。
“臣等也支持皇上变革”
这时候,那些被朱允炆禁过足的人,也站出来表达对朱允炆的支持。
皇帝已经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了,再不支持皇帝,纯粹是打皇帝的脸。
“臣等也支持皇上的变革”
那些被朱允炆派去城门监军的人,也一一出列,选择支持皇帝。
现在其实是一个机会,在皇帝面前表现的机会,支持皇帝变革的人已经很多了,支持成了主流意见,再者,文臣首领方孝孺都支持,武将泰斗耿炳文支持,曹国公李景隆支持,变革,已成定局。
“好”,朱允炆情绪激动地大喊一声。“多谢各位的支持,各位放心,朕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朕一定 还你们一个国富民强的大明”
“朕现在就宣布一些人事任命,其中有一些人,是破格提升,不要觉得朕是在升你们的官,朕是根据你能力的大小,让你为朝廷办事的,如若办事不利,休怪朕翻脸无情”
朱允炆又恢复了严肃,“杨士奇,杨荣,杨溥”
“臣在”,朱允炆率先要任命的,是三个历史上依附朱棣的人,但也是明朝鼎鼎大名的三杨。
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朱允炆料定,土地改革是最艰难的一项改革,必须要有大才,大智慧之人来实施,朱允炆首先想到的就是三杨。
“国土资源部,杨士奇任尚书,杨荣杨溥,你们二人分别任国土资源部左右侍郎,可有异意?”
“臣......”
三人都傻了,一个尚书,两个侍郎,三人这是一步登天啊,况且,他们三个人还是被皇上禁过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