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隆美尔27:他到底配不配得上元帅军衔?
隆美尔打仗不惜命。当战斗最激烈时,他往往会出现在火线上,就近指挥战斗。在这一点上,隆美尔并非独树一帜,德军很多装甲兵指挥官都有这种习惯,开创先河的则是德军“闪电之父”古德里安。
和“古不帅”一样,隆美尔也讨厌那些坐在椅子上指挥战斗的将军们。法国战役期间,隆美尔担任第7装甲师师长,留在后方的第7装甲师参谋长联系不上他,竟然向上司报告隆美尔失踪了。消息一直传到德军统帅部,让隆美尔觉得十分尴尬。
事物往往都不是孤立的,敢于冲锋陷阵的军人还普遍具备另一个特质——桀骜不驯。他们无视时刻存在的危险,眼里自然也藐视一切。所以在战场上他们会成为大英雄,而在战场之外就变成了狂妄自大。那些“坐在椅子上指挥作战”的人看不惯他们,尤其是在西线,经历过法国战役的德军将领还在用几年前的经历看待盟军,当隆美尔强调敌军火力如何猛烈时,得到了则是无情的嘲笑。
1944年7月,西线德军送走了老帅伦德施泰特,迎来了稍微年轻一点儿的主帅京特·冯·克鲁格。
德军中有这样一批将领,能力虽然不算出众但官运亨通,他们也普遍有一个特质——在元首面前表现得极尽忠诚。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克鲁格。
克鲁格在法国战役结束后,就凭借战功晋升为陆军元帅。东线打响后,他曾一度指挥临时组建的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第2和第3装甲集群,成为霍特和古德里安的上司。
然而步兵出身的克鲁格指挥风格保守,对霍特和古德里安推崇的“前进、前进、再前进”的作战原则很反感。所以三人在之后的一个多月中矛盾不断,直到发展成水火不容。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升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的克鲁格见古德里安失宠,一脚就把他踢出了自己的中央集团军群。
克鲁格是个福将。当1941年的冬天正要吞噬整个中央集团军群时,莫德尔接任第9集团军司令,后者力挽狂澜,将强弩之末的俄国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克鲁格曾是隆美尔的上司,法国战役期间,第7装甲师编入第4集团军战斗序列,与第5装甲师一道担任全集团军的攻击箭头。当时隆美尔不过是个少将,而克鲁格则是陆军一级上将。
1944年7月初,伦德施泰特因为主张与盟军和谈被希特勒解除了西线德军总司令的职务,他的位置则被克鲁格取而代之。当年的一级上将早已晋升为元帅,而他的老部下隆美尔此时已经今非昔比,在军衔上和自己同级。
克鲁格试图震慑住已经失宠的隆美尔,于是发生了两个人初次会面时的争吵。
7月3日,刚刚继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的克鲁格到访B集团军群司令部。隆美尔见他身着熨烫得整整齐齐的制服,脚下的皮靴擦得锃亮就有些不快。而对方开口讲的第一句话又让他顿时心生反感,克鲁格说:“你必须习惯于像其他将军那样服从命令。”说完凭借其高大的身材俯视着个子矮小的隆美尔。
隆美尔毫不示弱,他回怼道:“你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在和一位陆军元帅讲话。”
“我完全知道。直到今天,你一直在自行其是、独断专行,无视你的顶头上司。以后我不允许你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的职责规定得很清楚。我必须防守海岸。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要求西线总司令按照我的意愿调集一切必要的部队,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克鲁格见没能震慑住隆美尔,于是开始讥讽他:“到现在为止,你还没真正指挥过一个比师更大一点儿的部队!”
隆美尔虽然知道很多老将都对他不满,但当面听到如此不堪的诋毁还是头一次,他撂下“那我们战场上见吧”的话后,转身离去。
隆美尔无暇顾及和克鲁格的争吵,他给上司递交了一份报告,提出“鉴于西线混乱的指挥关系”,他要求把部队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之下。
隆美尔说的是实情,西线德军的指挥机构存在职权重叠的情况,还存在越级指挥的问题。一个师级作战单元可能同时收到多个指令,它们可能来自最高统帅部、西线总司令部、集团军群司令部、集团军司令部(或装甲集群司令部)和所属的军指挥部。
然而这个问题没有引起克鲁格的重视。当他离开B集团军群司令部时,还得意地对随从说:“我在这场舌战中打赢了。”
让隆美尔有一丝安心的是,对面的盟军并没有展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对方已经占有兵力优势,还具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如果盟军能将装甲力量集中在一点,德军的防线将很快崩溃。但对手没有这么做,在卡昂一线的是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第21集团军群,他们像阿拉曼战役时那样,把装甲部队分散在几个点上,试图全面突破德军防线,但尝试了很多次,却只能让战线缓慢向前推移。
在战线的西端,美军投入了一个集团军(布莱德利指挥的第1集团军),他们的做法也和蒙哥马利一样。在隆美尔看来,老对手蒙哥马利是借鉴了阿拉曼战役的成功经验,想要凭借自身的优势,耗尽德军的实力。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