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隆美尔24:德国人对南线战局的掌控很老到,但隆美尔的运气有点差
返回欧洲后,隆美尔已经做好了隐退的思想准备。他打算著书,写一本《步兵攻击》的续集,详细阐述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
二战德军高级将领能够从始至终得到希特勒重用的极少。开战之初的两个前线统帅中,冯·博克早已在1942年的夏天就赋闲在家,伦德施泰特则于1941年12月就离开前线,被调到为没有战事的西线担任总司令。苏德战争之初另一位德军前线统帅冯·勒布更惨,自从1941年底就退出了现役。
相似命运的将领还有很多。为希特勒立下不世之功的古德里安已经赋闲一年多,曾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的利斯特、B集团军群司令的魏克斯也都曾被罢官转入预备役。活着却过得最凄惨的是原第4装甲集群司令霍普钠,希特勒直接停发了他的军人津贴,以至于生活陷入困顿。
隆美尔倒不至于为生活发愁,除了希特勒宠爱他时赠予的价值不菲的财物,他早年所著的《步兵攻击》一书为他赚取了不少的稿费。他将家安顿在奥地利维也纳,妻子露西和儿子弗雷德都能得到安逸的生活。
当然,隆美尔时刻准备着复出,他一边养病,一边等待着希特勒的再次召唤。
1943年5月9日,北非盟军刚刚攻陷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整个非洲集团军群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希特勒想起了隆美尔,他让人把隆美尔找来,先给自己当一段时间幕僚。
两个人的再次会面并不融洽。希特勒每次重新启用旧将都会拉低姿态,展示出善意。他对隆美尔说:“我本该听你的意见。”
希特勒指的是1943年3月初,隆美尔还在担任非洲集团军群司令时,给统帅部呈送的最后一份报告。里面他建议放弃突尼斯的一些地区和机场,将第5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1集团军集中在突尼斯北部。如果能增加防御密度,就可以更长久地保存非洲最后一块阵地。
隆美尔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德军在战争后期的确作出过类似的决定。1944年底,东线北方集团军群退守波罗的海岸的库尔兰半岛,他们在那里一直坚守到战争临近结束。
从隆美尔指挥的战斗中可以看出,他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决定进攻就轻易不会罢手,选择撤退也不会瞻前顾后。
其实隆美尔对战争全局的态度也是如此。当初在北非,虽然对手的实力一直强于自己,但德国在全局占据主动,他认为自己可以凭借更精锐的部队和更高超的指挥能力战胜对手,所以每次进攻他都会不顾一切。
但盟军在北非实施“火炬行动”后,他的信心被摧毁了。美国介入欧洲战事,就意味着德国将以一己之力对抗世界三大强国。战场上一时一地的得失已经不再重要,德国战败将会是迟早的事情。
看清楚这一点后,隆美尔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四处宣扬悲观论调,很快就被扣上了“失败主义者”的帽子。
隆美尔悲观但不绝望,他想到了一条出路——与盟军媾和,然后集中全力对抗东线的苏联人。
能打仗的将军未必能玩弄政治。德国的掌舵人并不想和谈,对于希特勒来说,红色的斯拉夫人、被犹太集团掌控的盎格鲁·撒克逊人都是自己不可调和的敌人。他没有大多数德国军人那种“亲西仇俄”的枷锁。如果一定要和谈,他反而更愿意找约瑟夫大叔,因为后者有更强硬的统治手腕儿。
隆美尔见到希特勒直言“这场战争我们打不赢”。希特勒马上明白对方要提和谈,他则立即回怼道:“第三帝国是不可战胜的,有我在,任何人都别想媾和!”
5月13日,阿尼姆率领非洲集团军群残部向盟军投降。一切已尘埃落定。
德军统帅部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议,专门讨论南线的战局。希特勒亮明了自己的态度,他有两个结论,其一是意大利对德国本土安全至关重要,必须阻止盟军占领意大利;其二是必须依靠墨索里尼,必须帮助他消除掉身边的威胁。因此希特勒决定,一旦盟军向意大利进攻,他将从东线抽调8个装甲师和4个步兵师进入意大利,不管意大利是否允许,这些部队都必须迅速在意大利完成部署。
希特勒需要一个可靠的人统领这支部队。德军将领云集在东线,那里战事紧张,不可能抽调一名高级别将领。凯塞林是个合适的人选,他与意大利人长期打交道,熟悉那里的情况,但希特勒对他另有安排。
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适时地推荐了隆美尔。他认为“只要激发出隆美尔的斗志,他一定会重新成为一头狮子”。
5月17日,希特勒命令隆美尔秘密筹建一个集团军级群司令部,驻地就设在意大利北面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向做事雷厉风行的隆美尔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司令部的组建,北非战场上担任自己副手的高斯少将再次被招至麾下。一个秘密渗透到意大利北部的行动计划也随之出台。
作为德国的盟友,意大利一直对其怀有戒心。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时,墨索里尼就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兵力。双方正式结盟后,这些部队也没有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