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篇-欧洲战场】夹缝中的巴尔干和英国的脆弱生命线
如果在欧洲找一个能够汇集欧洲所有大国焦点和矛盾的地方,恐怕首选就是巴尔干地区,只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巴尔干地区西面是亚德里亚海和爱琴海,紧邻地中海;东面是黑海;南面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着亚洲大陆。北面是多瑙河、萨瓦河,与欧洲大陆相接处十分宽阔,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便利。在二战时期,国家包括希腊、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
1939年德国和苏联秘密谈判期间,巴尔干地区的利益划分也是双方的谈判内容之一,对于苏联提出的“苏联与保加利亚签订互助条约,保证苏联边界的黑海海峡安全,并且在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租借苏联陆海军驻扎的基地”的要求,德国无法接受。英国因其国内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包括巴尔干半岛的地中海地区是英国重要的海上运输线途经地,通过这里英国可以源源不断地将印度、缅甸等英属殖民地资源运往本土,所以英国在巴尔干半岛,特别是与南部的希腊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上台后,热衷于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将地中海再一次变成罗马帝国的内海是墨索里尼的梦想,巴尔干地区因此也成为意大利势在必得的土地。
作为欧洲粮仓的保加利亚,在一战期间就是德国的坚定盟友,1940年2月15日,沙皇鲍里斯三世任命菲洛夫为首相,从事实上加入了轴心国阵营。
匈牙利的情况与保加利亚类似,1920年,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刚刚成立的匈牙利王国与协约国签订《特里安农条约》,摄政王霍尔西被迫将匈牙利72%的领土和64%的人口割让给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德国和意大利以恢复匈牙利原有领土为条件,将匈牙利拉入中心国阵营。1938年8月的《慕尼黑协议》,德国将捷克斯洛伐克占领匈牙利的土地送还给了匈牙利。
1939年4月,意大利出兵占领阿尔巴尼亚,并以此为出发地,准备寻找时机发动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入侵。
1940年7月,墨索里尼命令意大利陆军总司令部制定对南斯拉夫的作战计划,并命令部队向阿尔及利亚和南斯拉夫的边境地区集结,至9月,意大利的37个师布置在南斯拉夫边境。对于意大利入侵南斯拉夫的计划,正专注于入侵英国的希特勒提出了反对,他担心这样会招致苏联对巴尔干地区的干预,从而打乱德国的战略部署。墨索里尼迫于压力,暂停了对南斯拉夫的军事行动。
1940年6月苏联出兵占领罗马尼亚北部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一战时罗马尼亚趁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占领上述地区);8月30日,德国要求罗马尼亚将特兰西瓦尼亚归还匈牙利;9月德国强迫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签订《克拉约瓦条约》,把南多布罗加还给保加利亚,并扶持罗马尼亚陆军大臣安东内斯库成为罗马尼亚“国家领袖”,10月德军在安东内斯库的邀请下进入罗马尼亚。
苏联和德国在罗马尼亚的行动,尤其是德国在不预先通知意大利的情况下就占领罗马尼亚,让一直对巴尔干虎视眈眈的墨索里尼大为恼火。他决定如法炮制,不预先通知希特勒即出兵占领希腊。
1940年10月28日5时30分,8.7万意大利军队越过阿尔巴尼亚边境入侵希腊。希腊军队经过几天的调整,于11月2日开始向意军反击,将意大利军队赶回阿尔巴尼亚境内。11月14日,希腊集结12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和3个步兵旅攻入阿尔巴尼亚境内,意军司令索杜下令总退却,至12月底双方转入阵地战。
1941年1月和3月,意大利又发动了两次对希腊的攻势,均以失败告终。
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正式加入轴心国。次日,德军渡过罗马尼亚境内的多瑙河、进入保加利亚。此时,在巴尔干半岛只剩下南斯拉夫和希腊不在德国的控制之内。
1941年3月初,德国与南斯拉夫签订条约,希特勒承诺将希腊的萨洛尼割让给南斯拉夫(此前,希特勒已经承诺送给保加利亚),3月25日,南斯拉夫加入轴心国阵营。3月27日,南斯拉夫国内亲英派势力发动政变,推翻茨维特科维奇政府,并成立以空军司令西莫维奇为首的新政府。然而,新政府惧怕希特勒报复,一再表示南斯拉夫会遵守与德国的协议。尽管如此,希特勒仍然担心南斯拉夫的局势会影响德国对希腊入侵的“马里塔行动”和不久之后对苏联入侵的“巴巴罗萨”计划,遂于当日签署第25号命令,入侵南斯拉夫。
早在1940年底,意大利入侵希腊。英国首相丘吉尔就预感到德国会军事干预巴尔干地区。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建立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在内的“巴尔干战线”。但英国有限的援助,一直没有让土耳其下定决心加入反对德国的阵营,相反,1941年2月17日,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中规定允许德国军队入境土耳其。只有于1941年1月29日担任希腊新首相的科里齐斯,放弃了前首相遵循的“不挑衅可防止德国入侵”的幻想,于3月23日与英国达成协议,准许英国远征军登陆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