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倾全国之力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有三次,分别是入侵波兰、法国和苏联。与后两次不同的是,在入侵波兰前,德国和西方国家还没有彻底撕破脸,在外交上还有回旋的余地,这导致德国内部对于入侵波兰还有很大的不同声音;另一个方面,德国的战争能力还没有彻底释放,鲁登道夫提出的总体战理论和古德里安提出的闪电战理论还没有在实战中得到验证,德国将军们对战争的结局还缺少信心。
波兰大部分国土地处于波德平原,地势平坦广阔、河湖密布,平均海拔173米,南部喀尔巴阡山脉地势升高。18世纪下半叶,波兰连续三次被普鲁士王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瓜分,至1795年彻底亡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为制衡德国和苏联,决定帮助波兰复国,并在凡尔赛协议中,确定了波兰复国方案。1921年3月,波兰成立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在此期间,波兰违反事前承诺的、以寇松线为波苏边境线,派兵入侵苏联,试图将波兰东部边境恢复到1772年以前的状态,苏联当时正在进行国内战争,被迫与波兰达成新协议,割让一部分国土给波兰,这就是苏联在二战初期同德国一同入侵波兰的主要原因。
同时,德国在一战战败后,被迫将东部的大片国土割让给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其中最让德国人难以接受的,是德国国土被分割成不相连的两部分。按照凡尔赛协定,德国本土和东普鲁士之间被“波兰走廊”隔开,但泽港为自由市,交由国际联盟托管,从而使东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块飞地。
1938年10月德国向波兰提出:将但泽地区归还德国并修建一条通往东普鲁士的铁路和公路的要求,以试探波兰的态度。如果波兰同意,二战的进程很可能会改变,因为德国届时会优先考虑进攻苏联。波兰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希望倒向德国或者苏联任何一边,而是希望自己在德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中扮演一个独立力量。1939年3月26日,波兰在收到德国“最后通牒”式的催促后,正式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几天后,波兰得到英国政府的安全保证。
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达“白色方案”作战命令,决心入侵波兰。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德国东线的威胁,同时与苏联秘密决定,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也向波兰东部出兵,战后双方以寇松线为界瓜分波兰。这份条约促成了苏德两国在二战早期的合作,也成为苏联在二战时期最大的污点。
波兰方面,1939年4月6日,波兰与英国签署了一个临时性的互助条约,互相承诺为对方提供安全保证。但此后,双方在军事方面的合作陷入停顿。1939年8月25日,在得知苏德签订协议后,两国才正式签署互助条约。事后证明,这份协议根本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
在波兰国内,波军现役兵力有30个师、10个后备师和12个骑兵旅,此外还有250万经过训练的预备役兵员。战前波兰曾经制定“西方计划”作战方案,确定:“波军应在掩护国家要害地区的各条战线以顽强的防御和预备队的反击遏制德军的进攻,使敌人遭到最大损失,为英法军队赢得在西线展开的时间。此后,波军预定实施总反攻。”由此可见,波兰的作战计划完全是基于英法军队能够及时地在西线发起进攻为基础的,并没有独立作战的决心。
波军的作战指导思想仍然停留一战时期的阵地战思维,根据“西方计划”,波军将总兵力的70%布置于同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线上,划分了8个作战集团,其中纳雷夫集团军部署在东普鲁士东部;莫德林集团军部署于东普鲁士南部;波莫瑞集团军部署于但泽地区以南,负责阻击来自波美拉尼亚德军的进攻;波兹南集团军防守西面突出地,罗兹集团军和克拉科夫集团军防守来自德军上西里西亚方向的进攻,喀尔巴阡集团军阻击从捷克斯洛伐克方向进攻的德军,普鲁士集团军作为第二梯队负责主要战役方向的反突击。此外将仅有的400架可作战飞机,分配给每个集团军。波兰海军仅有的舰船负责确保尼亚海军基地和海尔半岛的防御。
德军为求速战速决,在西线实行战略防御,部署刚刚组建完成的32个师;东线集中主要兵力共54个师,这里面包括德军全部的15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坦克3600辆,飞机1929架,总兵力150万人。
由冯·博克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辖克鲁格指挥的第4集团军和屈希勒尔指挥的第3集团军。共21个师,其中有2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其任务是由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向华沙方向实施进攻,建立东普鲁士和德国之间的联系。尔后以全部兵力粉碎在维斯瓦河以北地域防守之敌,接着与南方集团军协同,消灭仍留在波兰西部的波军。
由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辖利斯特指挥的第14集团军、赖歇瑙指挥的第10集团军和布拉斯科维茨指挥的第8集团军。共33个师,其中有4个装甲师、4个轻装师和2 个摩托化师。该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在第10集团军地带集中重兵,从西里西亚地区向华沙方向进攻,粉碎该集团军当面的波军,并尽可能提前以较大兵力在华沙两侧强渡维斯瓦河,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