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战场】缅北反攻:一场为中国军队正名的战役
作为盟军在缅甸反攻的一个组成部分,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北部发起反攻作战,战役目的是与滇西中国远征军东西对进,打通中印公路,以开辟一条输送国际援助物资的陆上通道,同时缩短驼峰航线航程。
该战役以1945年1月28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北部芒友会师为标志结束,共历时1年零4个月。战役发起时,中国驻印军兵力主要包括新编第1军(新编第22师、新编第38师)、美军5307支队(团级)。1944年4月,新编第30师、第14、第50师加入中国驻印军,并陆续投入战场。
日寇方面,先期主要兵力为第18师团,后期日寇驻守缅北的其他师团也投入缅北、滇西方面作战。此役,日寇第18师团几乎被全歼,第53、第2、第56师团及独立第24混成旅团受重创,远征军和驻印军共计击毙日寇3.3万余人,击伤日寇7万余人。
胡康河谷作战
在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最初制定的收复缅甸的计划中,试图集中英印军、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分别从缅西、缅北、滇西同时发动反攻,将日寇逐出缅甸。
但丘吉尔并不同意这个计划,随着盟军在各个战场逐渐开始转入反攻,英国并不担心在缅甸的反攻失利,而是害怕中国军队深入缅甸全境,使英国在战后失去对缅甸的掌控力。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的这种担心在其全球各个殖民地都存在。在亚洲英国提防中国和美国,在欧洲提防着美国和苏联,处处想在盟国面前维护自己世界领袖的地位。而实际上,此时的英国已经在事实上不再是那个日不落帝国。二战刚刚结束后,丘吉尔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场战争英国并没有赢得什么。”
1943年5月,中、美、英在华盛顿召开代号为“三叉戟”会议,最终确定在1943年秋季发动收复缅北的攻势,以中国驻印军和美军一部由印度利多东出,越过野人山、经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夺取密支那、腊戍;中国远征军由滇西南下,越过高黎贡山,与中国驻印军一道打通中印公路,英军在缅西配合作战。
1943年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派遣美军2个工兵团又3个营,以及中国驻印军独立第10、第12工兵团,自印度利多东南方向进入人烟稀少、崇山峻岭的野人山,开山架桥、修筑公路,将公路推进至印缅边境,为反攻做准备。为保护工兵团安全,新编第38师第114团于3月前出至缅北,接替英军防务。5月新编第38师第112团接替第114团防务,并担任反攻先头部队。
在胡康河谷方向担任防御任务的是日寇第18师团,该师团是1937年12月最早进入南京的部队之一,参与过南京大屠杀,可谓罪行累累(在缅北作战时期,新编第38师抓获日寇第18师团俘虏,请示师长孙立人如何处置,孙立人用极其厌恶的眼神看了看眼前的俘虏,随后告诉部下,审问一下,如果去过中国一律枪毙,以后都照此办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师团在日寇入侵马来亚的作战中,以3万多兵力击败英军8万多人。入缅后,该师团夺取东枝、曼德勒,进犯中国滇西,赢得“丛林之王”的称号。
中国驻印军开始在缅北发动反攻后,该师团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1943年9月,驻印军在野人山的筑路工作大体完成,新编第38、第22师全部在利多附近集结。1943年10月,新编第38师第112团越过野人山,分3路向新背洋、于邦一线搜索前进。此时,日寇由于补给困难,在新背洋没有驻守部队。10月29日,第112团夺取新背洋,继续向于邦推进,与日寇遭遇。10月30日,日寇第18师团长田中新一得知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后,随即派一个营前往增援,但遭到第112团连续伏击,被击毙400多人,退守于邦主防御阵地。
11月6日,日寇第18师团所辖2个团达到于邦,第112团进攻受阻,双方形成对峙。11月22日,日寇重炮部队抵达于邦,随即开始反击。第112团因兵力、火力处于劣势,被迫转入防御,等待主力到达。期间该团1个营被日寇四面包围,营长李克己率该营在包围圈内构筑长700余米、宽200余米环形防御工事,并配置8个据点与日寇周旋,不久一个加强连趁黑夜潜入包围圈,与李克己营合兵一处,一直坚守到驻印军反攻。战后,此处有了一个新名字“李家寨”。
在利多,盟军最初的判断是日寇在于邦只有少量缅甸籍守军,第112团完全有把握夺取于邦,加上新建公路尚未完全修好,所以主力还没有出发。
孙立人获悉第112团的报告后,立即率领新编第38师第113团、第114团和山炮营前往增援。12月下旬,经过二十多天的行军,新编第38师主力抵达于邦前线,此时第112团已经坚守阵地月余。
12月24日,孙立人率第114团和山炮营发起总攻,经过严格训练的炮兵,在丛林密集的阵地前,弹着点极为精准,日寇阵地被夷为平地,第114团随即发起冲锋。日寇为挽回颓势,向突入阵地的远征军施放毒气,致使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