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上):战术教官朱可夫
1941年11月28日,第4装甲集群第41装甲军攻占了莫斯科西北方向的伊斯特拉,这里距离莫斯科还剩下24公里,也是莫斯科会战中,德军到达莫斯科城最近的位置。
此时,中央集团军群在进攻莫斯科的绵延1200多公里战线上的进攻基本上已经陷入停顿,所有部队都已经疲惫不堪。他们每天需要得到26列火车的物资补给,实际上由于气温骤降和苏军在德军占领区后方的频繁活动,中央集团军群每天只能获得8~10列火车的物资。
寒冷的冬天还不仅仅是影响到物资供应,前线士兵缺少御寒的冬装,重型武器在低温条件下无法正常使用。此外,提供空中支援的第2航空队于12月1日离开东线战场,被派往地中海地区,以帮助意大利军队扭转局势。继续支援中央集团军的空军只剩下第3航空队的600多架作战飞机。
在此情况,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元帅请求部队停止进攻,将部队撤到一个容易防守的战线,待补给和防御做好充分准备后,夺取莫斯科就会更容易。博克的请求是有道理的,此时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还有150万人,部队缺少的是休整和补给,一旦这些条件满足,中央集团军群的战斗力就会恢复。但希特勒对撤退不予考虑,只是在博克再三请求下,他才同意暂停进攻。
凭借雄厚的战争潜力,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源源不断地得到后方的补充。截至1941年11月底,尽管实力仍弱于德军,但也已经积蓄了一支可以实施反击的力量。其中参加反击的包括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宁方面军、莫斯科西面的西方面军和南面的西南方面军。
其中,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下辖第22、第29、第31集团军;西南方面军下辖第3、第13集团军;朱可夫指挥的西方面军承担莫斯科附近反攻的主要任务,因此得到大大加强。11月底至12月初,最高统帅部将预备队中的第10、第20和第1突击集团军转隶给西方面军。
此外,西方面军还得到9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8个步兵旅、6个坦克旅,以及大量特种部队的加强,集中在莫斯科地域的80%的航空兵也被派往西方面军,西面军兵力达到70个师40个旅。参加反攻的部队总计102万人,其中西方面军的兵力为74.8万人。
苏军的反攻企图是:加里宁方面军在莫斯科以北负责击退德军第9集团军主力,收复加里宁格勒,并将德军的战线逼退到距离莫斯科更远的地域。
西方面军分为三个集群,其右翼第30、第20、第16集团军和第1突击集团军与加里宁方面军配合,歼灭克林至索涅奇诺戈尔斯克、伊斯特拉地域内的德军第9集团军右翼和第3、第4装甲集群;左翼第10和第 50集团军和近卫第1骑兵军在西南方面军的协同下,向斯大林诺戈尔斯克、博戈罗季茨克方向实施突击,击溃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并解放图拉;西方面军中路第5、第33、第43和第49集团军在莫斯科西面负责牵制德军第4集团军。
由于准备时间不足,苏军在战场上的兵力和兵器仍然弱于德军。上述集团军除西方面军左翼的第10集团军外,参加反攻的各集团军都是在与德军直接接触的态势下用很短时间进反攻准备的,加上进攻地带宽达600公里,各方面军战役密度不高,平均每个师进攻正面达8. 5公里,即便在主要突击方向,每个师的进攻正面也达3~4公里。
各集团军的实力也不尽一致,多的有10余万人,少的只有1万人左右,平均兵力5万人。集团军下的各师绝大多数都有缺额,甚至有的只剩下2000多人,平均兵力为7000人。形成反差的是,兵力多的师基本上是投入战场不久的师,这些师的士兵素质普遍低下,不是年龄太小就是太大,基本上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而兵力少的部队都经过战斗洗礼,他们当中很多是从中亚、乌拉尔和远东地区调来的部队,在战前都经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例如第16集团军的潘菲洛夫师最有代表性。
三个方面军装备的各口径火炮和迫击炮共7652门,坦克774辆,平均每公里正面只有10门各种火炮,即便在主要突击方向,平均每公里正面20~30门各种火炮。而且,苏军将所有口径的炮都计算在内,实际上100毫米以上口径的重炮数量非常少。
以第1突击集团军为例,该集团军共有火炮125门,全是45~76毫米的中小口径,其火力强度仅相当于德军1个步兵师的标准火力。而在冬季战场上,中小口径的火炮发射的炮弹落在积雪上时,其威力会大大削弱,能够发挥威力的必须是150毫米以上的重炮。
所以,苏军在反击阶段在兵力和装备上仍处于劣势。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后勤补给,苏军因为是本土作战,弹药物资方面比较有保障,尤其的冬季御寒装备能够及时地供应并分发到前线士兵手中。德军本来冬季御寒装备就不足,又因为运输问题,导致大量冬装滞留在后方车站。
其次是苏军在莫斯科方向拥有作战飞机1200架,其中有一半是新式飞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军火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