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北顿涅茨克河一米乌斯河战役:希特勒诀别顿巴斯
1943年7月,苏德战场的焦点在中段偏南的库尔斯克,以及南北的奥廖尔和哈尔科夫。经过1943年春夏季节4个月的休整,苏军在整个战线上可不止在局部具备了反攻的能力,在中段的斯摩棱斯克,更南的顿巴斯地区,苏军也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发起了攻势。
1943年2、3月间,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地区和顿巴斯地区实施反击。将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赶出了哈尔科夫,将西南方面军逐回了北顿内茨克河东岸。此后,双方一直保持着对峙状态,更南的米乌斯河,德军第6集团军和苏军南方方面军对峙。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驻守在北顿涅茨克西岸的是马肯森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集团军下辖11个师,其中包含3个装甲师。
当面苏军是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西南方面军,该方面军下辖近卫第1、近卫第3、近卫第8和第12集团军。
在北顿涅茨克河以南,苏德双方在米乌斯河直至亚速海一线对峙。德军防御这里的是由霍利德战役集群改编成的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3个军10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第16装甲师)。在战线从北至南分别是第4军(3个师)、第17军(3个师)和第29军(4个师),第16装甲师为集团军预备队,部署在防线纵深。
霍利德当面的苏军,是托尔布欣指挥的南方方面军,方面军下辖5个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总兵力27万人、坦克661辆。苏军从北至南依次部署的是第51、近卫第2、第5突击、第28和第44集团军。
苏军统帅部决定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在这里发起攻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里是曼施坦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右翼,苏军在这个防线进攻,势必会牵制曼施坦因左翼肯百夫集群和第4装甲集团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的进攻部署,使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不能专注左翼战事,更不能从右翼抽出兵力;另一个原因是顿巴斯地区是苏联重要的资源输出地,夺回顿巴斯地区可以更好地维持苏联的战事经济。
事实证明,苏军的上述两个目的全部达成,尤其是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实施“堡垒”行动失利后,抽调了一部分装甲部队增援自己的右翼,苏军乘机发动“鲁缅采夫统帅”攻势时,德军在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方向的防御力量相应减弱。
苏军南方方面军司令员托尔布欣此前鲜有露面,上一次还是1942年初的克里米亚半岛,还只是少将的他是克里米亚方面军的参谋长。由于和统帅部代表梅赫利斯不合,托尔布欣被调离,他也因祸得福,没有为克里米亚的惨败而承担任何责任,而他的上级科兹洛夫和梅赫利斯都被斯大林降职。
米乌斯河的地形对苏军不利,这里西高东低,德军可以在对岸俯视苏军的阵地。然而托尔布欣则反其道而行之,在进攻部署时毫不避讳,在东岸大张旗鼓地做进攻准备,并且每天都有规律的对德军阵地实施炮击,这些看似常规的操作,实则隐藏着托尔布欣的奇招。
托尔布欣的计划是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法,集中第5突击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在德军第17军正面。其中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负责打开突破口,第5突击集团军则从突破口突入,迂回德军防线后方,趁机夺取亚速海沿岸的塔甘罗格。同时,南面的第44集团军和北面的第51集团军从两翼实施辅助进攻。
霍利德明显感到了苏军即将发动攻势,苏军昼夜不停地调动,电台里总能收到苏军用明码传送的电报,其中不乏苏军进攻的计划细节。此时,库尔斯克激战正酣,德军不仅不敢从这里抽调任何一支部队到库尔斯克,焦急的霍利德还请求曼施坦因再调给他一些装甲部队,以充实自己的预备队。7月12日,曼施坦因左翼装甲部队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普罗霍夫斯卡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坦克会战,德军最终落败。7月16日,曼施坦因下令部队撤回本方防线。当晚,他将第23装甲师调给霍利德。
1943年7月17日拂晓,苏军像往常一样对德军阵地实施炮击。与以往不同的是,苏军的炮击学习了德军的“徐进弹幕”的方式,而且各种火炮混合使用,当天的炮击至德军一线步兵损失惨重。
炮击结束后,苏军从北、中、南三个地段同时发起进攻。其中,中段苏军从德军第17军第294和第306步兵师的结合部杀入。德军的机枪手则拼命地向苏军的密集冲锋队形扫射,后面的炮兵在苏军的进攻正面迅速构筑了一道火力网。此时,苏军航空兵飞临战场,100多架飞机在德军阵地上疯狂地投弹、扫射,死伤惨重的德军一线守军被击溃,防线被突破。
鉴于战役发展顺利,托尔布欣命令第5突击集团军的近卫第3机械化军出击,100多辆坦克一下子涌向德军,德军则利用重型反坦克炮和俯冲轰炸机对苏军坦克实施拦截。至当晚,苏军突入德军防线4公里,德军第17军损失2000多人。
7月18日,霍利德投入了第16装甲师,向苏军实施反击。反击的德军有40辆坦克,苏军则有100多辆。经过一番激战,德军被击退,损失坦克20辆。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