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六桑多梅日战役:新式武器的比拼
1944年苏军十次打击的第六次打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篇讲述的利沃夫战役,本篇介绍战役第二阶段桑多梅日战役。
通过利沃夫战役可以看出,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进一步下降。战役发起之初,德军兵力70万人,苏军兵力110万人;德军坦克近千辆,并又陆续得到了几个装甲师的增援,苏军坦克2500多辆;德军作战飞机数量不多,苏军几乎在战役全程掌握制空权。相比于兵力和兵器的劣势,德军的士气对战局的影响更大,在局部作战中,导致了德军失利。
以一年前的库尔斯克会战相比,德军当时的兵力和兵器同样处于劣势,可即便在库尔斯克地区遭遇挫折后,南方集团军群仍然在随后的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防御作战期间表现出极高的战斗素养,并在战役后期从容后撤。而一年后的利沃夫战役,哈尔佩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十多天里就被全线突破,第13军所属的6个师被苏军合围歼灭。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第3装甲军在解救第13军的过程中,因为丧失反击的突然性,就取消了营救第13军的作战行动,说明德军的前线指挥官已经不具备战场上必要的勇气,变得畏首畏尾。要知道仅是在不到半年前,在第聂伯河右岸的科涅夫突出部,当施特默尔曼集群被围在切尔卡瑟口袋时,第3装甲军和第47装甲军分南北两路解救被围德军,他们是在损失殆尽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放弃救援行动。而在利沃夫战役时的第3装甲军在尚有一定战斗力的情况下,因为担心苏军反扑,就草率了撤出了所谓的“危险地区”。
苏军方面,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在此次战役的表现也前重后轻。制定作战计划期间,他提出方面军从2个地段实施主要突击,使苏军能够充分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迫使德军分散使用自己的预备队。在形成科尔托夫走廊后,他果断命令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投入战场,最终将德军第13军6个师、5万余人合围,一举奠定了战役的胜利。
但此后科涅夫的指挥也出现了问题。他首先没有协调好两路坦克突击集群的进攻,北路苏军一味西进渡过桑河,南路坦克突击集群为了围歼第13军延误了几天时间,最终没有在利沃夫围住德军另一个重兵集团。
但不管怎样,苏军取得了利沃夫战役的胜利。斯大林对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战果也比较满意。
7月27日,苏军统帅部向方面军下达了新的作战任务:渡过维斯瓦河,挺进波兰腹地。
为了让科涅夫专心指挥维斯瓦河方向的作战,苏军统帅部决定重新组建乌克兰第4方面军,负责在喀尔巴阡山北麓的作战。该方面军曾于1944年5月克里米亚进攻战役后撤销,新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编成由原科涅夫的南翼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组成,空军第8集团军也被划归给该方面军指挥,司令员是具有丰富山地作战经验却命运多舛的彼得罗夫。作为彼得罗夫的克星,梅赫利斯则担任方面军军事委员职务。他们之间的恩怨,我们在以后的战役中再介绍。
接到斯大林新的作战命令后,科涅夫立即着手西进。此时方面军经过半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向西推进了200多公里。此前储备的作战物资消耗大半,给后勤人员带来新的难题是补给线越来越长,前线部队时常因为弹药和燃料不足被迫停下脚步。
科涅夫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德军依然比较强大,尽管哈尔佩手上原有的6个装甲师,即第1、第5、第8、第16、第17和第29装甲师在过去损失严重,但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抽调来的增援部队,包括第23和第24装甲师,以及几个重型坦克营频频骚扰苏军,他们虽然无法阻止住苏军的攻势,可不断地偷袭和阻击也让苏军的坦克部队放慢了推进的速度。
哈尔佩的兵力损失比较严重,包括在卡尔托夫走廊被歼灭的5万多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利沃夫战役期间损失了近20万人。不过驻守在科韦利的第56装甲军和第42军奉命西撤,算上这两个军,哈尔佩的兵力仍然有70多万人。
科涅夫的第三个难题是己方兵力和坦克的消耗,尤其是几个坦克集团军已经损失了1/3的战力。
好在科涅夫手下良将如云,指挥3个坦克集团军的卡图科夫、雷巴尔科和列柳申科都是优秀的将领,步兵集团军中的库罗奇金、莫斯卡连科、普霍夫、扎多夫等人也久经战阵,沉稳老练。更重要的是,苏军刚刚取得大胜,将德军赶出了西乌克兰,部队士气高昂,这一点可能会成为战场上最大的亮点。
趁德军防线混乱之际,苏军第13集团军和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从已经夺取的桑河桥头堡出发,继续向维斯瓦河推进。一路上德军的抵抗非常稀少,只有德军第24装甲师以多路小股分队对苏军实施了反击。
7月29日,普霍夫指挥的第13集团军渡过维斯瓦河,至次日清晨,2个步兵师在对岸建立了2个纵深2~3公里的桥头堡,这里逐渐扩大为“桑多梅日登陆场”,成为此次战役的焦点。在他们身后,卡图科夫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因为缺少渡河器材,暂时无法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