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场】东普鲁士战役(上)陌生的德军
东普鲁士,二战前德国的一块飞地,西部和南部与波兰接壤,东部和苏联的白俄罗斯、立陶宛接壤,北面是波罗的海。这里是德国军事精神的发祥地,在德国的将领中,很多人的籍贯都是东普鲁士,二战后期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甚至就出生在这里。
对于希特勒来说,坚守东普鲁士的意义有两个。其一,东普鲁士是德国的领土,没有主动放弃的理由;其二,他必须表现出对东普鲁士的重视,以稳住军队里众多将领的情绪,尽管他对这些人已经失望透顶。
经过1944年白俄罗斯战役(巴格拉季昂行动)和波罗的海战役后,苏军白俄罗斯第2、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左翼逼近东普鲁士,战线从波兰首都华沙向东北延伸,经马祖里湖一直到东普鲁士和立陶宛的边界涅曼河。
1945年初,苏军在这里共集中了14个步兵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2个空军集团军、4个独立坦克军、1个独立机械化军和1个独立骑兵军。苏军总兵力共166.9万人,装备有2.5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85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097架作战飞机。
部署在战线中段的是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该方面军下辖5个步兵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共54个步兵师、2个坦克军、6个独立坦克旅、1个筑垒地域,兵力70万人。该方面军将作为进攻东普鲁士的主攻部队,任务是绕过马祖里湖区北端,直扑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把东普鲁士德军主力驱赶到波罗的海海岸边,然后分割歼灭。
部署在战线左翼的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该方面军下辖7个步兵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共63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5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3个独立坦克旅、3个筑垒地域。
值得一提的是罗科索夫斯基麾下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原本隶属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在巴格拉季昂战役中,集团军司令员罗特米斯特罗夫和方面军司令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为如何使用坦克集群发生激烈争执(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临时更改了坦克集团军的进攻路线,而罗特米斯托罗夫此前已经准备了数月之久)。
结果是战役结束后,罗特米斯特罗夫晋升装甲兵元帅(兵种元帅相当于合成军队的大将),随后他离开前线担任苏军装甲兵副司令员,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改由沃利斯基指挥。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在战役结束后晋升为大将,继续担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员。但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不再交给他指挥,而转隶给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斯大林的两位爱将都没吃亏,一位晋升大将,一位得到心仪的部队。唯独罗特米斯特罗夫很失意,他虽然也得以晋升,却离开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苏军组建的首支近卫坦克集团军)。
作为这支部队的首任指挥员,他和他的部队最辉煌的战绩是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与德军展开了一场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交战。苏军能够获得此战的胜利,也正是采纳了罗特米斯特罗夫的战术原则,大胆插入德军坦克阵营,用机动性和近战抵消了德军坦克性能上的优势。
罗特米斯托罗夫被调离前线,是苏军所有6个坦克集团军(也都获得了“近卫”称号)唯一在战时更换指挥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命运也十分令人惋惜,以后我们会提到。
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最初的任务是配合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夺取华沙,然后向维斯瓦河-奥得河方向进攻。后来统帅部变更该方面军的任务,要求他们从华沙以北出击,向西北方向推进,攻占东普鲁士西部的马林堡和埃尔宾,切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西撤的通道。
巴格拉米扬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主要任务是与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夺取库尔兰半岛,歼灭半岛的原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6和第18集团军余部。其左翼第43集团军部署在立陶宛和东普鲁士边境-涅曼河,他的任务是防止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窜。
在波兰北部和东普鲁士,从白俄罗斯撤退出来的中央集团军群大部分被部署在这里。他们包括第2、第4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经过一番人事调整,莱因哈特终于熬到资格,担任集团军群司令。他长期指挥的第3装甲集团军交给了劳斯;指挥第2集团军的仍然是魏斯,指挥第4集团军的是霍斯巴赫。
为了保卫东普鲁士,莱因哈特的集团军群也得到了大量补充。在其扼守的580公里的防线上,三个集团军共有33个步兵师、11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兵力58万人,装备有1346辆坦克和强击火炮、8200门火炮和迫击炮。此外,德军统帅部在东普鲁士组建了20万人的国民突击队,被纳入到莱茵哈特的指挥之下。手握重兵的莱因哈特信心满满,甚至扬言可以击退任何苏军的进攻。
但好景不长,他手上的装甲部队陆续被抽调走,其中包括第3、第6装甲师和党卫军第3、第5装甲师在1944年12月调往匈牙利。1945年1月初,第20装甲师也被调走。这样一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