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场】南昌会战:新作战模式的成型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至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全面抗战已经持续15个月。日寇陆军的34个师团几乎全部投入到中国战场,兵力近百万。在这段时间,日寇侵占中国国土100多万平方公里,自身伤亡约45万人。同时,国内资源陷入枯竭,国库黄金储备从战前的388吨锐减至25吨。
日寇大本营在发起武汉会战前,计划通过夺取华中乃至全国的中枢武汉,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从而结束在中国的战事。但事与愿违,国民政府虽然丢掉了武汉,却没有和日寇媾和的打算。
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寇大本营不得不调整战略,于1938年12月6日制定《1938年秋季以后对华处理方策》。明确:“放弃速战速决战略,准备长期战争;军事行动要服务于政略和谋略;减少战争规模和强度;军事打击的重心转向巩固已占领地区。”
不久之后,日寇调整在华兵力部署。成立“中国派遣军”,下辖华北方面军、第11、第13和第21军(集团军级)。其中,第21军共4个师团2个独立旅团,以广州为核心,负责切断华南沿海补给线;第13军共4个师团4个独立旅团,以合肥、芜湖、杭州为核心,负责维持华东地区治安、确保主要交通线;华北方面军共9个师团、12个独立旅团、1个骑兵旅团,负责确保华北地区治安和主要交通线;第11军共7个师团2个独立旅团,以武汉为核心,负责对国民政府军队主力实施攻势和防御作战。
经过此次调整,日寇在华部队只剩下第11军担负战略进攻任务,其余各部队均以维持现有占领区为作战目的。由于第11军兵力有限,日寇在此后的作战规模只有局部战略级别。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也大部分由第11军负责实施。而该军在实施进攻的同时,还要承担华中地区的防务,所以每次战役能够抽调出的机动部队大体为4~5个师团,兵力始终保持在10万人左右。
调整后,第11军司令仍然是冈村宁次,所属部队包括:第3、第6、第9、第13、第16、第101和第106师团和几个独立混成旅团。该军的编成并非一成不变,后期经过几次调整,但总兵力基本保持在20万人以上。
日寇大本营最初为第11军设定的交战区域为:以武汉为中心,向北至淮河沿岸信阳,向南至洞庭湖北岸岳阳,向东至安庆。在这片区域里,第11军的主要威胁仍然是武汉会战期间的对手,国军第5战区和第9战区的部队。其中,第5战区所属部队仍有6个集团军35个师。武汉会战结束后,第5战区部队退至皖西、豫南、鄂南地区,作战任务是既要阻止武汉日寇第11军西进,也准备随时从西面向武汉实施反攻。
第9战区所属部队有8个集团军52个师。武汉会战结束后退至赣北、湘北地区,阻止日寇向长沙、南昌进犯,同时从南面威胁日寇第11军与驻守芜湖、合肥的第13军之间的联系。
总体来说,日寇第11军虽然夺取了武汉,但其占领的地区位置过于突出,受到西、南两个方向的威胁,整体态势反而对日寇不利。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寇第11军决定发动几次局部攻势,首先锚定的目标就是南昌。
南昌位于九江以南,南浔铁路和浙赣铁路的交汇点,是国军第9战区和第3战区后方联络线和补给线枢纽。国民政府在南昌部署有空军基地,经常出动飞机袭击日寇在长江江面往返的海军舰船,对日寇在武汉、九江的后方补给构成极大威胁。
早在武汉会战期间,日寇第11军就计划以第101和第106师团从九江南下夺取南昌。但遭遇第9战区第1兵团的顽强阻击,其第106师团在万家岭陷入合围,险些全军覆没。
武汉会战结束后,第11军制定“仁”号作战计划,决定待各师团完成休整后,于1939年3月10日南下对南昌实施作战。切断守军后方交通线,并解除驻南昌国民政府空军对己方补给线的威胁。
考虑到守军第9战区所属兵力雄厚,第101和第106师团更是刚刚遭受重大挫折。第11军在“仁”作战计划中,特别规定各师团应秘密完成集结,部队调动一律在夜间进行,以达成作战的突然性。
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对此战极为重视。他首先与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制定了在鄱阳湖协同作战计划;还派出第11军作战主任参谋乘飞机侦察地形、守军防御体系、工事状况、兵力配备、重火力位置,据此确定第11军的进攻路线和主要突击方向。
为了提供进攻的力度和速度,冈村宁次改变以往炮兵、战车平均分配给各师团的方法。在强渡修水期间,将第11军所属突击力量135辆战车集中使用、集中指挥。同时改变了将战车在步兵战斗时承担支前、掩护和引导步兵的传统战法,将战车编为集群,在一线步兵部队前方2天行程的距离上,在航空兵支援下,进行深远迂回,突破守军防线,为步兵部队打开前进的通道。
此外在南昌会战前夕,其所属第16师团将在武汉以西、汉江一线向第5战区实施佯动;第13军所属第22师团向杭州第3战区实施佯攻,以牵制上述两个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