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场】随枣会战:冈村宁次盯上了汤恩伯
武汉会战结束后,第5战区向西撤退至皖西、豫南、鄂北地区。在这片区域,以东是大别山,以北是桐柏山,以西是荆山,南面是长江,腹地是大洪山。这里东进可威胁武汉,西退可凭据山地坚守,是一处理想的防御战场。第5战区在这里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主要得益于这里的地形。
由于这里是日寇西进的北大门,所以第5战区防地集结着一支雄厚的重兵集团。该战区在武汉会战结束后,辖第11集团军(李品仙部)、第22集团军(孙震部)、第29集团军(王缵绪部)、第31集团军(汤恩伯部)、第33集团军(张自忠部)、江防军(郭忏部)。此外,鄂豫皖边区游击纵队(廖磊部)也隶属于第5战区战斗序列。所部共3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总兵力22万人。
同一时期,盘踞在武汉地区的日寇第11军兵力为7个师团4个旅团,是日寇在华唯一的一支机动兵团。该军在武汉会战后,战场态势反而对自己不利。西进的通道有第5战区部队扼守,同时自己的南翼和后方补给线(长江一线)还受到第9战区的威胁。所以,日寇第11军从武汉会战结束就开始谋划新的攻势,以改善战场上的态势。
1939年3月,日寇发起南昌会战,在夺取了南昌、武宁后,消除了第9战区对己方补给线的威胁。随后第11军开始谋划向西用兵,此间日寇在本土新组建第33和第34师团,并划归第11军指挥,替换第9和第16师团回国。
1939年3月,第33和第34师团抵达武汉地区,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决定趁第9和第16师团尚未回国之际(两师团计划6月调离),利用短暂的时间向第5战区发动一次进攻。
日寇此次用兵的目的和以往不同,冈村宁次计划是:“以强有力的一部在主力发动攻势前,从大别山南麓突破第5战区左翼防线,向南阳方向攻击,吸引第5战区主力北调。此后,主力机动兵团向枣阳地区出击,切断第5战区左右两翼,并捕捉第5战区重点兵团,予以歼灭。”同时,计划明确提出所谓“第5战区重点兵团”指的是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会战目标,是因为日寇已经无力维持更大的占领区。在华的31个师团、5个独立旅团绝大部分都在承担固守占领区和封锁沿海的任务,能够用于外线机动作战的只剩下第11军的几个师团。而第11军由于态势突出,所部需要用一半的兵力维持己方防线。如果继续扩大占领区,其机动兵力也将陷入枯竭。
日寇参加此次会战的为第3、第13、第16师团和骑兵第4旅团,兵力11万余人。冈村宁次认为,即便不将战线继续向西推进,只要消灭第5战区国军重点兵团第31集团军,就可以缓解武汉以西的军事压力,进而改善第11军的战场态势。
第31集团军司令汤恩伯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抗战后期的消极怠战和抗战后迅速堕落都让人所不齿。但抗战初期的汤恩伯以及他指挥的第31集团军的确是日寇心腹大患。
第31集团军于1938年6月8日组建,基础部队是汤恩伯曾任军长的第13军。第31集团军组建之初,下辖第13军(张轸部)、第52军(关麟征部)、第98军(张刚部)和第92军(李仙洲部)。
第13军组建于1933年,随即参加长城抗战。首任军长钱大钧是国民政府早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其麾下包括孙元良的第88师和汤恩伯的第89师。1935年,汤恩伯继任第13军军长,第4师此时也纳入第13军战斗序列。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第13军奉命坚守平津地区的南口。该军与日寇激战18天,歼敌5000余人,从此名声大振。
1938年1月,第13军扩编为第20军团,下辖第13、第92和第52军,汤恩伯升任军团长,并率部参加徐州会战。战后第20军团因战绩出色扩编为第31集团军。
第31集团军另一支劲旅是关麟征指挥的第52军。该军在台儿庄战役期间表现尤为出色,在战后被誉为“铁拳”。蒋介石曾称赞该军:“中国军队如都像52军那样战斗力强,打败日本军队是不成问题的。”
第31集团军在成立不久就调整重组,第52和第92军改编为第32军团,由关麟征任司令,不久又扩编为第15集团军。第31集团军的战斗序列则只剩下第13军和王仲廉的第85军。
所以,冈村宁次所说的重点兵团还停留在第20军团时期,第31集团军的战斗力在当时国军战斗序列中虽然仍然强悍,但实力毕竟已经有所减弱。
武汉会战结束后,第5战区重新调整防务,在战区的南端,以江防军的4个军担任长江北岸宜昌段以及当阳、江陵地区防务,总指挥郭忏;以第29和第33集团军组成右集团军,守卫大洪山南麓,重点部署在汉(阳)宜(城)公路方向,总指挥张自忠;由第11和第31集团军组成左路集团军,担任大洪山至桐柏山之间的防务,重点部署在襄(阳)花(园)公路方向,总指挥李品仙;鄂豫皖游击纵队所属部队在大别山区开展游击战,负责牵制日寇,以为策应;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