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保卢斯8:保卢斯和第6集团军本有机会全身而退
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攻的计划和实施,在苏联流传着很多版本。战役的参与者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叶廖缅科、戈利科夫、赫鲁晓夫等人都经历了仕途的起起伏伏,他们在这次反攻中起到的作用也时而举足轻重,时而无关痛痒。
1942年12月31日,苏联《真理报》宣称战役的指导者包括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沃罗诺夫(苏军炮兵司令)。战后初期,随着朱可夫失宠,苏联官方把功劳完全归于斯大林和华西列夫斯基,朱可夫从相关历史记载中被排除。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朱可夫一度与赫鲁晓夫合作,但不久再度失宠。苏联于1961年出版《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第三卷,宣称在卡拉奇包围德军的反攻计划,是叶廖缅科和赫鲁晓夫于1942年10月6日提出的。赫鲁晓夫时代,对斯大林和朱可夫的作用都加以贬损。这一做法引起了斯大林和朱可夫拥护者们的极大不满。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官方似乎想弄出一个能同时兼顾斯大林和朱可夫面子的说法。朱可夫的回忆录就这样应运而生。朱可夫在书中宣称,他于1942年9月12日被召回莫斯科,与斯大林、华西列夫斯基一道开会研究战局,大反攻计划由此诞生。
功劳到底归属谁很重要,却也没那么重要。那些英雄们的功绩终究不会被抹杀,那些编造历史的人也终究会沦为跳梁小丑。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乃至整个苏德战场在1942年的冬天发生了逆转。
1942年9月12日,斯大林发布命令,要求制定整个苏德战场的战略反攻计划。反攻由两个方向组成,即莫斯科以西的勒热夫和斯大林格勒。其中勒热夫地区的反攻代号“火星”,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反攻代号是“天王星”。此后,苏军总参谋部着手制定计划。
9月27日凌晨1时,斯大林召见朱可夫;9月28日下午4时40分,斯大林再次召见朱可夫;5时召见华西列夫斯基;9月29日午夜零时25分至8时10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西方面军司令员)再次举行了长时间的讨论。随后反攻计划草案出台。
参加“天王星”反攻计划的有三个方面军,即部署在顿河一线的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以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西南方面军主力(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将利用顿河对岸的两个桥头堡突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防御;在斯大林格勒南面,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第64、57、51集团军)从萨尔帕群湖出击,突破罗马尼亚第6军(属于德第4装甲集团军,后划归新组建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
突破罗军防线后,西南方面军向东南发展,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向西北发展。计划在战役的第三天,两个方面军应在顿河东岸的卡拉奇会师,包围住德第6集团军。与此同时,顿河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第24和第65集团军)南下,将德军第6集团军的两个军(第8和第11军)就地分割合围。按照初步计划,确定西南、顿河方面军主力在11月9日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反攻日期是11月10日。
苏联随即开始战役准备,斯大林也不再热衷用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向斯大林格勒发起牵制性反攻。朱可夫在9月29日就动身回到前线,他负责监督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的战役准备工作,华西列夫斯基则背负类似的职责赶往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指挥部。
由于后勤工作的制约,苏军没能按期完成战役准备。斯大林格勒地区的铁路线有三条,可是直接穿越市区的铁路都被截断,只能靠对岸的单行线运输。在德罗联军监视下向顿河南岸登陆场运送人员和装备也非常困难。于是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建议延期10天: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改在11月19日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在11月20日。斯大林批准了。
保卢斯在进攻斯大林格勒城区期间,他身后漫长的顿河防线以及斯大林格勒以南的右翼几乎全部依赖仆从国军队负责防守(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苏军选择突破的地段就是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御地段。
保卢斯的夫人就是罗马尼亚贵族,这让罗马尼亚统帅安东内斯库更愿意把军队交到前者手上指挥。德军司令部和罗军司令部会经常举办宴会,保卢斯希望能以此改善两军的关系。但这不代表德国人信赖罗军的战斗力,尤其是罗马尼亚军官随意虐待或是处死士兵的行为让德国军官很不齿。
10月中旬以来,保卢斯发现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当面正集结大量苏军,这里毗邻着他的左翼;与此同时,在斯大林格勒以东也观察到大量苏军,这些部队正向南和东南涌入罗马尼亚第6、第7军当面,这意味着他的右翼也受到了威胁。
德国的高级将领们提醒希特勒不要过于倚重仆从国部队,但同时他们也没有提出什么好办法。保卢斯提出向这些仆从国集团军里插入一些德国师,希特勒采纳了这个建议,几个德国步兵师配属给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部队则鬼使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