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凯塞林1:“逢君之恶”的德国空军
德国空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的知名度在二战将领中并非顶流,他被低估了,其名望和他取得的战绩并不匹配。
凯塞林的二战经历可谓独树一帜,在德国甚至在整个二战交战国家中都找不到第二个和他有相似经历的人。他是炮兵出身,德国在二战爆发前重建国防军时,以校官军衔转入空军,并学会了驾驶飞机。二战爆发后,他曾先后指挥第1和第2航空队(相当于陆军的集团军群级),在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和苏德战场作战,战绩辉煌。1941年9月,他率领第2航空队移驻意大利,并担任南线德军总司令。当盟军从西西里岛登陆,进而攻入意大利本土后,他以少量部队坚守在意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线,后来又在意大利北部的哥特防线阻止住了盟军北进,一定程度上迫使盟军将南线定位成战略牵制作用。
不过凯塞林并不是军事天才,也不是常胜将军。早年他反对研发、生产战略机型,一味追求飞机产量。这直接导致了德国空军在实施不列颠战役时在飞机性能上处于劣势,进而输掉了那场至关重要的空战。而在1944年3月发生的“罗马大屠杀事件”中他也受到牵连,战后一度被盟军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最终他凭借在盟军将领中赢得的威望才改判服刑。
1885年11月30日,凯塞林出生在德国东南部巴伐利亚州,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同那些占据德军将领主流的普鲁士军人不同,凯塞林的基础教育是在普通学校度过的。1904,他完成了高中学业,随后才以候补军官身份入伍。考虑到当时的教育水平,以及普通家庭成为候补军官的严格标准,凯塞林能得到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因为在巴伐利亚州,80%候补军官来自上流社会家庭,平民阶层中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在候补军官中可谓凤毛麟角。
凯塞林选择了当炮兵,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他虽然想当骑兵,可父亲负担不起骑兵所要承担的费用;其二是他不爱走路,所以不想当步兵。于是既不用掏马具费用,又能坐在马车上的炮兵成了他最好的选择。
凯塞林所在的部队是第2炮兵团,驻扎在洛林地区的梅斯。1904年10月,凯塞林晋升为下士,4个月后又提拔为中士。1906年1月,他在慕尼黑战争学院接受例行培训,返回部队后被晋升为少尉军衔。
1908年1月,他被送到位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炮兵与工程兵学校深造。这所学校培养了多名二战名将,诸如陆军总长哈尔德、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和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
1912年3月,凯塞林接受了气球观察员的培训,这是他与航空领域的第一次接触。此时的他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第2炮兵团团长坚信凯塞林日后必有更大的发展,他还考虑将凯塞林送到巴伐利亚炮兵和工程兵学校担任教官,可惜他最终没有舍得放凯塞林远飞。
1912年10月,凯塞林被任命为第1营副官。1913年10月晋升中尉。他在这个时期本来有机会进入巴伐利亚战争学院接受培训,这样他就完成了成为总参谋部军官的必要条件。可他没有提出申请,这成为他早年生涯的一个谜团。
一战爆发后,第2炮兵团隶属于西线。1914年11月,该团移防比利时,编入第1炮兵旅。1915年3月至1917年11月,凯塞林在这个旅先后担任营副官、旅部特务军官和旅副官等职,其间晋升为上尉。
凯塞林在一战最出色的表现发生在1917年4月。英法联军在阿拉斯小镇秘密构筑了迷宫一样的地道,然后趁德军还在睡梦中发起突然进攻,在德军防线上撕开了一条12公里宽的缺口。凯塞林在随后的行动中帮助恢复了局势,防止了德军整条防线的崩溃。他因此获得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
1917年11月,他被调往东线接受历练,2个月后以总参谋部军官的身份重返西线,加入第3军参谋部。凯塞林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一种自负,他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这让同僚们对其产生了反感。
一战结束后,凯塞林不合时宜地发表了一些抨击时政的言论,因此被暂时调离了参谋军官岗位。1919年8月,凯塞林成为一名炮兵连长,先后服役于第24炮兵团和第7炮兵团。直到1922年10月才重新调入国防部。1924年,他进入部队局,先后在泽克特和布隆伯格手下工作,而布隆伯格则成为改变他军旅生涯命运的关键人物。
1925年,凯塞林晋升少校。1929年,他得到了一次带兵的机会,其间晋升中校。1930年,凯塞林调回国防部。1932年晋升上校。
1933年2月2日,也就是希特勒掌权的第三天,德国成立帝国航空委员会,它是帝国航空部乃至德国空军的前身。为了给新成立的部门以最大的支持,希特勒将帝国交通部和内务部管理的所有民用航空事务和防空事务移交给了该委员会。4月,帝国航空委员会升格为部级单位,成立帝国航空部。时任国防部长的布隆伯格将防空局移交给该部门,他还在陆军陆续选拔了4000名军官和士官交给空军。10月1日,凯塞林也离开陆军,进入空军担任航空管理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