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华西列夫斯基1:用三年半实现一个小目标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二战期间苏军总参谋长,苏联元帅。
华西列夫斯基的名气在苏军顶级战将中并不算闪耀,20世纪70年代曾担任英国陆军参谋长的理查德·卡弗元帅甚至将他列为“二等军人”。造成这样误解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华西列夫斯基在二战期间长期担任苏军总参谋长一职,直接指挥战役的机会并不多。即便他在很多时间都以统帅部代表的身份在前线指挥作战,但每场战役人们更多地会提及方面军的指挥员或者是集团军的指挥员,往往忽视了华西列夫斯基的贡献。
其二是华西列夫斯基为人谦和、待人友善,不争功、不逐利。斯大林曾经对自己的爱将开玩笑说:“瞧您指挥这么一大批部队,而且您干得不坏,但您自己也许连苍蝇都没有欺侮过。”
1943年1月18日,华西列夫斯基凭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出色指挥晋升大将军衔。29天后的2月16日,他又被晋升为苏军元帅,是二战期间苏军第二位晋升元帅的将领,第一位是朱可夫。他因此被誉为“火箭将军”。由此可见,华西列夫斯基在军中和斯大林心中的地位。
华西列夫斯基于1895年9月30日出生在莫斯科东北200多公里的伊万诺沃州新戈利奇哈镇,这里是伏尔加河畔。父亲是一位神父,微薄的收入无法满足全家最起码的生活需要,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兄弟姐妹从小就需要帮助父母在田间劳作。
一战爆发前,他即将读完中学,随几名同班同学应征入伍。幸运的是他没有被送往前线,而是在1915年的时候被送入阿列克夫谢耶夫军事学校学习。沙俄在一战中鲜有亮点,前线的巨大消耗,让当局不得不从后方补充新的兵员。华西列夫斯基在军校学习了4个月,就被派往罗斯托夫的预备营,同时晋升为准尉军衔。9月,他被派到西南方面军的第9集团军第103步兵师,同奥匈军队作战。
“十月革命”爆发时,华西列夫斯基已经是一名上尉营长,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选择加入红军。至1920年11月,他所在的第48步兵师调到苏联西部的斯摩棱斯克驻防,负责当地的剿匪任务。在此期间,他的营因为士兵普遍年纪偏大被解散。1922年,苏联红军改制,他被任命为第142团副团长。不久之后,该团团长被送入军校学习,华西列夫斯基代理该团团长,又正式任命为团长。
同年9月,部队所在军区举行了一次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对抗演习。这次演习是苏联红军成立以来首次举行的大规模演习,红军总部非常重视,时任苏联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和第一副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都参与其中,华西列夫斯基和沙波什尼科夫很可能在这个时候结识。整整20年后,华西列夫斯基从沙波什尼科夫手里接过了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正是通过这次演习,让华西列夫斯基打开了眼界。他认为军队要下功夫提高指战员的战斗素质、指挥员的军事理论修养和作战水平。因此他开始在自己所在的部队开展各种军事技术训练,其中还包括提高官兵的体能素质和军事体育训练水平。他在这方面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的关注,自己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参谋型指挥员的指挥风格。
在第48步兵师沉练了10年,华西列夫斯基调入苏联军训部任职。这个新成立的部门主要负责全军军事训练的安排部署和督导检查等工作。在此期间,华西列夫斯基有机会深入研究大纵深进攻战役的理论,以及诸兵种合成战斗动作协调等一系列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科学理论,这为他日后成功谋划和指挥大规模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赏识华西列夫斯基才干的是他的顶头上司-军训部部长谢佳金,后者经常委派华西列夫斯基到各军区的野战部队检查训练成果。1933年夏天举行的一场诸兵种大纵深战役演习中,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演习导演司令部的参谋长。他在演习前后忙碌了4个月,参与编写了《大纵深诸兵种协同战斗细则》和《步、炮、坦、空在现代诸兵种战斗中的协同动作细则》,这两个文献后来广泛推广到全军各部队。
1934年,华西列夫斯基担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军训部长。他在此期间结识了很多日后苏军的著名将领,包括布琼尼、朱可夫、索科洛夫斯基等人。
1935年,苏联普遍施行军衔制,华西列夫斯基当时被授予上校军衔。他不久离开伏尔加河沿岸军区,进入总参谋部学院深造。次年9月,他调入总参谋部担任战役训练处处长,从此开始了在总参谋部的工作。
1939年初,欧洲的局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苏联决定在总参谋部设立作战部这一核心部门,华西列夫斯基担任作战部副部长,并继续兼任战役训练处处长一职。几个月后,他晋升为少将军衔。
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但苏联方面并不认为这会给苏联带来长久的和平。德国入侵波兰后,斯大林要求总参谋部着手编制“应对突发事变的苏军战时集中和展开作战计划”。这项工作由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负责,具体工作则由时任作战部长的瓦杜丁和副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