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巴顿15:都说毛子爱争攻,美国佬也没好到哪去
巴顿输掉了跟蒙哥马利的赌约,为此他不得不支付5英镑。但不论是美军内部还是英军内部,都惊叹于第3集团军的表现,他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格罗的第6装甲师闪电般的推进是一场空前的创举。创造历史的不仅是第6装甲师,南下的第4装甲师以同样的速度夺取了洛里昂和南特。
在霸王行动前,马歇尔曾公开预言:布莱德利将领导这次登陆,但他是个只着眼于有限目标的将领。我们一旦行动起来,巴顿才是那种有魄力、有创造性、迅速果断、敢于迎着危险上的人。
1944年8月3日,美第1集团军攻占莫尔坦。西线德军总司令一边试图稳住防线,一边向希特勒请求撤往塞纳河一线。理由很简单,正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自己的左翼已经冲开了一个大口子,美军如潮水般涌了出来。克鲁格的请求被毫不客气地驳回了,希特勒不仅不同意撤退,还酝酿着一次决定性的反击。他命令西线装甲部队向莫尔坦当面美军发起反击,夺回阿弗朗什、封闭缺口。一旦行动成功,美第3集团军将会失去补给线,自动陷入混乱,德军还可以趁机一鼓作气将西面的盟军赶回大海。
希特勒自称这次反击是自己在西线实施的“最伟大的行动”。殊不知正是他的“伟大行动”为盟军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战机,遗憾的是盟军太“见外”,没有完全领会希特勒的“好意”。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与罗马军队会猎于坎尼。面对8.7万罗马军队,兵力处于劣势的汉尼拔采取“中央牵制、两翼迂回”的战术,几乎将罗马人全歼。
巴顿从小就崇拜汉尼拔,对坎尼会战的经过自然了然于胸。当德军向莫尔坦发起反击时,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火线上,而是聚焦在莫尔坦的身后。此时,英军第2集团军和美军第1集团军正在战场中段与德军打得胶着,自己指挥的第3集团军已经在右翼冲出,同时加拿大第1集团军在左翼也取得了一些进展。2000多年前的战场形态与眼下何其相似,只不过罗马人换成了德国人,自己则变成了偶像汉尼拔。难道自己会复制汉尼拔的奇迹?
1944年8月6日夜,巴顿睡前照例在地图上查看了一下各部队的最新形势。格罗指挥的第6装甲师已经抵近布雷斯特港,该师B战斗群逼近布列塔尼半岛另一座港口莫尔莱;斯特罗指挥的第8步兵师跟在第6装甲师身后,已经包围圣马洛要塞和迪南;伍德指挥的第4装甲师正逼近洛里昂;海斯利普的第15军向东渡过马延河,准备夺取勒芒;沃克的第20军则渡过了卢瓦尔河。
到目前为止第3集团军的进展十分顺利,这让巴顿安心地睡上了一觉。第二天早上8时30分,参谋长加菲领来了一名美空军中校和一名法军军官。满身泥土的中校道明了自己的来意,原来他驾驶的飞机在三天前在昂热被击落,随后得到当地游击队的营救。这三天他们跋涉160公里,沿途没有发现大规模成建制的德军部队,只遇到过一些德军的通信分队,那些人正忙着收电话线,明显有东撤的意图。
巴顿眼前一亮,中校描述的区域在美军南下方向。有情报表明,德军正在昂热地区集结,向第3集团军发动反击,以配合德军在莫尔坦的行动。如果德军实施反击,势必会牵制第3集团军的兵力,无论是东进还是掉头北上,都不会安枕无忧。而如果那里没有德军,巴顿就消除了后顾之忧,巴顿版的“坎尼之战”就可以开始实施了。
巴顿追问了一句:“昂热的大桥怎么样?”中校肯定地说:“完好无损,将军。”
巴顿稍微思考了一下,还是决定验证一下。他命令参谋长加菲从第15军第5装甲师抽出一个战斗小队、一个坦克营和一个侦察队,立即前往昂热实施战斗侦察。同时命令刚刚拿下洛里昂的第4装甲师夺取南特,以掩护加菲的侧翼。
巴顿还得到一个消息,德军在莫尔坦的进攻已经在昨晚开始了。克鲁格硬着头皮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可他只能拿出残缺不全的4个装甲师——第2、第116装甲师和党卫军第1、第2装甲师。其中,第2装甲师在推进几公里后就被美军第3装甲师挡住了去路;第116装甲师则在进攻伊始就遭到严重挫折,未能前进一步。情况稍好的是两个党卫军装甲师,他们插入美军第7和第19军的结合部,夺取莫尔坦,然后继续向前扑去。
8月7日上午,几乎没有防空火力的德军发现天空中布满了英国“飓风式”战斗机和美国“野马式”战斗机,地面则是密不透风的炮火拦截。前线向克鲁格报告:“敌人的轰炸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我军从未遭遇这种规模的轰炸。”至8月7日黄昏,美第1集团军的5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据守在阵地上,彻底遏制住德军的进攻。一场奇袭变成了为期一周的消耗战。
巴顿、蒙哥马利和布莱德利都看到了打一场大围歼战的良机。准确地说,巴顿的心中早就酝酿着登陆后在法国围歼西线德军主力的计划。8月4日以后,他命令第15和第20军东出时,就密切关注着德军的动态,直到7日那天意外得到空军中校的情报后,就下定决心展开行动。
蒙哥马利也制定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