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陈纳德2:名利双收的美军少将
飞虎队解散后,美国陆军又从本土抽调飞行员和地勤人员来到中国,在原飞虎队的基础上组建第23大队,它与第16战斗机中队共同组建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由转入现役并晋升准将的陈纳德担任特遣队指挥官,隶属于美军第10航空队。
1942年10月,军事委员会获得情报,日寇在香港囤积了大量作战物资,有可能会在近期对湖南、贵州和云南地区发动进攻。鉴于国军在华南地区兵力空虚,蒋介石以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的身份命令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出动,击毁日寇在香港囤积的作战物资,粉碎日寇进犯华南的企图。
陈纳德对这项任务十分为难,由于日寇已经切断了中国战区最后的陆上补给通道滇缅公路,而驼峰航线还处在探索阶段,新成立的特遣队实力十分有限。他手上能够投入作战的飞机只有12架B-25轰炸机和12架P-40战斗机。而特遣队的对手是日寇第33飞行战队,该战队拥有作战飞机近百架。
这次空袭的风险极大,特遣队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稍有不慎则可能在空战中全军覆没。陈纳德在和自己的幕僚仔细讲究飞行路线后,制定了“错肩”计划。要旨是特遣从桂林机场出发,在行动前向外泄露消息,让日寇通过情报部门获悉特遣队将空袭广州。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从桂林、广州和香港几乎处在一条直线上,特遣队的欺骗行动不仅不会影响轰炸香港,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日寇第33飞行队的飞机调到广州上空。
此后,特遣队对外宣称驻广州的第33飞行队是最大的敌人,美军航空特遣队随时准备出击,将它们消灭在地面。日寇很快通过渗透到后方的情报人员那里获悉了此事,遂加强了广州的防空力量。1942年10月25日,10架轰炸机在12架战斗机的护航下从昆明机场起飞,在桂林机场降落加油后,继续向东南方向飞行。
美军飞机从昆明出发不久,日寇的情报人员就已经将情报送出,驻守在香港的日寇第33飞行队第3中队立即赶往广州,准备与其他中队一同迎击来袭的美军特遣队。由于雷达技术落后,日寇无法跟踪美军飞机的动向,他们只能提前升空等待美军飞机。
当特遣队的22架飞机绕过广州,出现在香港的上空时,驻扎在这里的防空部队处于极度松懈的状态。当第一枚炸弹落下后,高炮部队才开始回击。10架轰炸机在5000米高空对停泊在维多利亚港的日寇军舰实施了空袭。据美军飞行员报告,轰炸十分成功,码头上囤积的大量弹药几乎全部被引爆,整个码头足足瘫痪了半个月。更大的战果是日寇在香港的油料库也被击中,数十万加仑的油料付之一炬。
1942年11月23日,陈纳德的特遣队再次出击,这次的作战目的是继续打击日寇第33飞行战队,以消除他们的报复企图。当天12架轰炸机在16架战斗机的护航下起飞,在桂林加油后又继续向东南方向飞去。日寇判断陈纳德此次的目标仍然是香港,遂提前做了相应的准备。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陈纳德此次的目标是广州。驻留在广州天河机场的第33飞行队和临时转场的第25飞行队的大批飞机都没有来得及升空,就消灭在机场跑道上。日寇还付出了60名飞行伤亡的代价。
1943年3月10日,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扩编为第14航空队,继续由陈纳德指挥,并晋升他为少将军衔。其所辖第23大队和第308轰炸中队驻守在桂林,负责支援中国军队作战。航空队的另一项任务是负责通过驼峰航线运送物资。
驼峰航线全长800多公里,横跨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山地海拔均在4500—5500米左右,最高海拔达7000米。航线从印度阿萨姆邦,经缅甸到中国昆明、重庆。运输机飞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山峰时,达不到必需高度,只能在峡谷中穿行,飞行路线起伏犹如驼峰,“驼峰航线”由此得名。
“驼峰航线”途经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有飞行员回忆: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他们给这条撒着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因此,“驼峰航线”又称为“死亡航线”。
这种运输方式的代价是巨大的,运输一次资源和运输过程途中所消耗的资源形成严重的比例反差,而且一旦出现飞机事故,则损失更大。为了重新打通滇缅公路开辟地面运输通道,航空队还担任运输作战人员的任务,将中国的作战部队,经过运输,送至当时印度进行军事训练,再联合当时国内作战部队,同时出击,反攻日军,恢复失地,打通滇缅公路。
在这条航线上,中美双方3年多共向中国战场运送了70万吨急需物资,人员33477人,航空队共损失563架飞机,牺牲1500多人以及诸多失踪机组人员。如果加上中国航空公司所损失的飞机和飞行员,这个数字将会更加巨大。虽然牺牲巨大,但是航线的开通意义重大,是继滇缅公路暂时性的断绝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