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铁木辛哥:被斯大林弃用到底冤不冤?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苏军元帅。
在苏军中铁木辛哥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将领。他早年成名,24岁时就已经是一名红军师长,30岁成为红军军长。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前,铁木辛哥凭借苏芬战争的功勋晋升为苏联元帅,是战前苏军的五位在职元帅之一(其余四位是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和库利克)。
铁木辛哥军事生涯的转折点是1942年5月的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德国称为“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此役苏军损失27万人(大部分被俘)。让斯大林无法原谅铁木辛哥的是,在战役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两次征求铁木辛哥的意见,都得到了后者的保证。此役的惨败,不仅造成了苏军在南部战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也让斯大林在统帅部的权威大大受损(统帅部绝大部分人反对铁木辛哥发动这次攻势),铁木辛哥从此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
铁木辛哥性格平易近人,乐于提拔基层指挥员,这让他在下属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即便他后来失宠,包括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都对其评价颇高。作为苏军传统将领的代表,铁木辛哥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就重视军队机械化作战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坦克的发展。但相比之下,他还是认为步兵和炮兵是战场上的决定因素,这一点从他指挥作战,特别是对坦克部队的使用上能够体现出来。也许他在战争时期被淘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铁木辛哥身上还有一个性格,不仅是他本人,苏军很多将领(这个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扩大一些)身上都有一些“二杆子”性格。这个北方土话中包含着坚韧、固执、憨厚和迟钝。
1895年2月18日,铁木辛哥出生在乌克兰。1914年一战爆发,铁木辛哥于次年入伍,成为一名列兵,在西方面军服役。1918年,铁木辛哥加入苏俄红军新组建的骑兵第1军。
骑兵第1军在苏联内战时期表现相当出色,这支部队如果称为苏军统帅的摇篮也不为过,它当时驻扎在察里津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伏尔加格勒,二战时它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斯大林格勒。
察里津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就是斯大林。骑兵第1军军长是布琼尼,政委是伏罗希洛夫,二人也都是苏联未来的元帅,斯大林的亲密伙伴。铁木辛哥凭借战功在刚刚成立的骑兵第1军中得到了快速提升,1919年10月,他已经是骑兵第6师师长。他的手下里包括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和梅列茨科夫(战时晋升的三位元帅)。
1920年8月,铁木辛哥担任骑兵第4师师长。他所在的骑兵第1集团军与受协约国支持的弗兰格尔领导的白俄军作战,1920年11月28日,苏俄红军向弗兰格尔白俄军据守的克里米亚半岛发起总攻。仅一周的时间,弗兰格尔的部队就被逼到黑海岸边的费奥多西亚湾。在协约国舰队的护送下,弗兰格尔率领14.5万白卫军及其家属乘船集体出逃土耳其。此役铁木辛哥获得两枚红旗勋章。
1925年至1938年,铁木辛哥先后担任骑兵军军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9月17日,在德军取胜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斯大林决定出兵波兰。铁木辛哥当时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他与西部军区司令员科瓦廖夫各指挥3个集团军开进波兰东部,夺取了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现在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地区)。
波兰战役结束后,斯大林将目光投向了罗马尼亚、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芬兰。1939年冬,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与芬兰方面举行谈判,希望用苏联北极圈地区的领土换取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以改善苏联北部列宁格勒地区的防御态势。
这是一场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博弈,当时已经走近苏联核心圈的赫鲁晓夫曾作过如下描述:“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在经过多伦谈判无果后,苏联最终决定出兵。战前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内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苏军取得胜利将易如反掌。只有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持谨慎态度,他客观地考虑了芬兰军队作战能力和战场的特殊条件。主张集中45个师的强大兵力,在西方不直接卷入的情况下,“打一场为期至少数个月的紧张艰巨的战争”。
这项预案由于不符合斯大林的设想,在提交苏联最高军事委员会审议时被否定了。斯大林决定对芬作战计划改由列宁格勒军区司令梅列茨科夫重新拟定。最终梅列茨科夫制定了一套新的作战方案,计划在数周内粉碎芬兰军队主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确保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迫使芬兰签订和约,结束战争。
战争进程果如沙波什尼科夫所担心的那样,芬军虽然兵力仅是苏军的1/3,但他们更熟悉作战地域,更适应作战环境,苏军的进攻遭遇惨重损失,不得不转入防御。
1940年1月7日,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成立了西北方面军,调铁木辛哥担任该方面军司令,接替梅列茨科夫担任前线总指挥。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