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尼米兹4:在65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作战什么最重要?
1942年4月2日,马克·米切尔指挥的“大黄蜂”号航母从美国西部旧金山出发,舰上搭载着陆军航空兵中校吉米·杜立特,以及16架B-25B轰炸机和机组人员。4月14日,“大黄蜂”号在中途岛以北、阿留申群岛以南的约定地点与哈尔西指挥的“企业”号航母编队会合,然后一同向西驶向日本九州。他们将实施一次绝密行动——轰炸东京。
4月18日7时30分,一艘日本巡逻艇发现了美军舰队,并发回了无线电警报。几分钟后,美舰前卫巡洋舰用炮火将其击沉。杜立特决定趁日本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提前行动。8时整,杜立特驾驶飞机第一个出发,至8月24分所有16架轰炸机,各搭载4枚500磅炸弹飞向目标。
两个小时后,也就是东京时间12时20分,美军轰炸机飞临东京湾。东京人正在吃午饭,盘旋在城市上空的战斗巡逻机很少,他们没有发现美军战机。用于防空的阻塞气球也在上午防空演习结束后收回了。
倒是有一架日军运输机在空中与美机编队遭遇,可惜为了减轻飞机自重,美军飞机上原有的机炮已经拆除,不然杜立特等人还会猎获意外的大礼——那架飞机上坐着的是刚刚视察水户航空学校返回东京的东条英机。
抵达市区后,美军飞行员和机组人员看到东京市民正在向他们挥手欢呼,直到投下第一枚炸弹,掀起滚滚浓烟,他们才意识到遭到了轰炸。空袭持续了20分钟,除东京外,名古屋、大阪和神户也同时遭到袭击。对东京的空袭共毁坏90栋建筑,造成几十名平民伤亡。随后飞机按照预定计划继续向西飞行,15架飞机最终因油料耗尽降落在中国的浙江和江苏境内,一架被击伤的飞机改道向北飞行,迫降在苏联。
参加此次行动的76名机组人员中,65人几经辗转回到美国(包括杜立特),3人在迫降时遇难,8人被日军俘虏,其中4人在战后幸存。
哈尔西在回忆录中记录了杜立特等人起飞后的海上情形:“吉米率领他的中队起飞了,随后我的值班参谋在旗舰航海日志上写道:‘改变航向,左转弯90度,立即以25节(1节=1海里/小时=1.85公里/小时)航速退出该海域……’”
“空袭东京”对美国方面具有双重意义。在战场上一片惨淡时,它如一剂强心剂,激发了美国的士气。此外这次行动也为航母快速作战提供了有价值的尝试。
日本方面对此次袭击十分震惊,虽然战争对于日本人来说已经是常态,但本土尤其是东京还是第一次经历战火。关于是否继续向东推进的争论结束了,矛盾重重的日本海军和陆军达成一致——东进夺取中途岛;北上进攻阿留申群岛,南下攻占莫尔兹比港。从而孤立珍珠港美军太平洋舰队,对其形成包围态势,逼迫美海军与其决战。
尼米兹自担任太平洋舰队司令以来,一直在探究日本的下一步行动方向,所以他始终把情报工作放在首位。
尼米兹的情报来源有三个,一个是罗切福特少校领导的,归第14军区管辖,隶属于海军通信局通信保密科的夏威夷通讯站;一个是设在菲律宾马尼拉湾科雷吉多尔岛上的情报站;还有一个就是莱顿中校领导的太平洋舰队情报处。
起初尼米兹并不重视莱顿,他将获取情报的希望寄托在罗切斯特和科雷吉多尔岛上的两个情报站。罗切斯特的办公地点就在军区行政大楼的地下室里,尼米兹去那里视察时,发现里面没什么设施,除了几排桌子和一些文件柜,最引人注目的是靠墙放置的一排IBM计算机,它们每天24小时不停运行,试图从截获的海量日军电报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美军在太平洋地区配有一批高频测向器,从北向南分布在阿留申群岛、夏威夷,直到菲律宾。他们将收听到的日军电讯汇集到罗切斯特的手中。日本海军的作战密码被美国人简称为JN25,它由45000个五位密码组组成,每一个密码组代表一个字或词组。为了防止被美国人破译,JN25里还混杂了5000个乱编的五位密码组,并且定期更换。发报员发报时会随意加上几组乱码组,收报员根据发报员的提示,剔除掉乱码组,最终呈现出一份真实的电文。
日本人忽视了两点,其一是密电太多,每天要发送一千份以上,海量的电文将一个不可能破译的工作变成了可能。此外罗切斯特手下有一批顶尖的破译专家,还有IBM计算机负责处理繁重的计算工作,日本人的密电渐渐被美军破译出来。
当然美军还不能完全掌握日本人的密码,能够破译出来的部分电文被呈送到海军作战部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莱顿的情报处将对他们进一步分析、甄别。
莱顿和罗切斯特是好友,二人曾于1929年一同被送到日本学习日语。莱顿对日本很了解,他尽可能地模仿日本人,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理解日本海军的战略思想、作战计划和作战方法。正是他对日本海军的独到见解,才渐渐吸引了尼米兹的注意力,并得到尼米兹的信任。
莱顿向尼米兹解释了珍珠港事件前情报处为何没有提供情报。当时情报处已经能够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