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坎宁安2:英国人给全世界的海军同行们上了一课
塔兰托港位于亚平宁半岛东南部、地中海的中央,是意大利本土最大的军港。如果把半岛看作是一只靴子,那塔兰托港就位于鞋底中间凹进去的那个地方。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见法国败局已定,宣布对英国和法国开战。此后,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与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有过数次交手。意大利海军虽然整体实力占优,但“平头哥”坎宁安硬是把对方打得步步后退。意大利海军司令坎皮奥尼为了保存海军实力,决定将海军主力撤往塔兰托港。
塔兰托港分为外港——格兰德和内港——皮克洛,格兰德港水面宽阔而且水位深,用于停泊战列舰;皮克洛港水位浅,用于停泊巡洋舰和驱逐舰。在港区周围,意军配备有300多门轻重高射炮,以及探照灯、阻塞气球和防潜/防雷网。
坎皮奥尼龟缩进塔兰托港绝不仅仅是消极避战,港口拥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如果意大利海军从这里出击,将对英国地中海航线构成直接威胁。所以即便停在港口里,也足以震慑英军。
坎宁安曾派出10艘驱逐舰到塔兰托港前向意军挑衅,试图引诱意军出港,但坎皮奥尼就是坚守不出。
不仅如此,卡拉布里亚海战结束后,意大利海军两艘战列舰于7月15日完成现代化改装。8月2日,两艘新建的战列舰也纳入现役,至此意大利舰队的战列舰数量增加至6艘,实力远超英国地中海舰队。
意大利人在“下饺子”,坎宁安则后援不济,此时英国本土正遭受德国的空袭,海军部已经明确告知坎宁安,新下水的舰船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要优先编入本土舰队,地中海舰队只能依靠现有力量作战,而且必须保证地中海航线的安全。
难题如何破解?
坎宁安手上有3艘老式战列舰,均是伊丽莎白女王级,各装备有8门381毫米主炮。意军战列舰主炮虽然口径偏小,只有320毫米,但他们有速度、防护和数量优势。如果用战列舰跟意大利人硬拼,显然是两败俱伤。至于手上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更是无济于事。
坎宁安手上还有一艘航母——“老鹰”号。可是在英国海军的传统概念中,航母并不是进攻的有效武器,至少世界海战史上没有使用航母舰载机对敌方舰船实施主要突袭的先例。
面对敌强我弱和陷入僵持的战局,坎宁安首先想到的办法是求援。8月底,英国海军从本土舰队抽调“光辉”号航母、“勇士”号战列
舰、“卡尔丘特”号和“考文垂”号巡洋舰加强地中海舰队实力。这样总算拉近了与意大利海军的差距。
就在坎宁安一筹莫展时,地中海舰队航母部队司令利斯特少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光辉”号和“老鹰”号的航母舰载机对塔兰托港实施空袭,一部分飞机携带鱼雷攻击港内军舰,剩下的飞机携带炸弹攻击港内储油库、修船厂、机场等岸上设施。
利斯特的计划并非其首创,其实他的灵感来自前任地中海舰队司令、现任海军参谋长达德利·庞德。早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时任地中海舰队司令庞德提出“以舰载机攻击锚泊在塔兰托军港的军舰”的计划。不过后来英国决定不介入意埃战争,所以计划也就被束之高阁。
1938年,利斯特偶然发现了这份计划,于是进行了深入研究。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呈报给坎宁安时,后者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当即决定着手实施。
为了验证舰载机的攻击力,三架“剑鱼”攻击机于1940年8月22日从陆地机场起飞,对停泊在北非利比亚的邦巴湾内意大利舰艇实施空袭。三枚鱼雷分别击沉2艘潜艇和1艘潜艇供应舰。经此一战,坎宁安确定了航母攻击的可行性。
然而英国人出师不利,“老鹰”号航母在方案刚刚敲定时,却因为舰上故障始终无法修复,导致无法放飞和收容舰载机(该舰在7月底遭遇的一次空袭中,被德国飞机击伤),只能返回本土进行大修。
利斯特的计划是出动两个中队、30架舰载机,可“光辉”号航母的机库最多只能容纳19架“剑鱼”攻击机。
又一个难题。
“光辉”号航母是一艘1940年5月刚刚下水服役的英国最新一代航母。机舱内装有6台锅炉,使用3台齿轮传动式蒸汽机,可使其最大航速达到30.5节。飞行甲板长度为229米、装甲厚度76毫米,可以承受2000米高空投下的250公斤炸弹。
如果只能投入“光辉”号一艘航母,就必须把更多的舰载机送到军舰上。经过一番折腾,英国人勉强把“老鹰”号上的5架“剑鱼”挤进了“光辉”号的机库。这样一来,可以参加攻击的舰载机增加至24架。
双翼的“剑鱼”攻击机也进行了改造。根据作战计划,飞机起飞的“X阵位”距离塔兰托港170海里(315公里),这已经超出了“剑鱼”的最大作战半径。为了增加航程,原本三人的攻击机组缩减至两人,中间的座位加装了一个容积为270升的副油箱。
为了达成攻击的突然性,并有效规避意军在塔兰托港的防空炮火,坎宁安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