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史迪威2:第一次入缅作战他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是场惨败。
此役日寇投入第15军共4个师团、10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3个军10万余人;英缅军投入5万余人。从兵力上看盟军占优,但盟军的战力与日寇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远征军和英缅军之间缺乏信任和配合,最终落得人地皆失。据战后统计,中国远征军共伤亡6万余人。英缅军的境况也同样悲惨,他们返回印度时,指挥官斯利姆只带出去1.2万人。
史迪威对中国远征军此战的表现极为不满,而且把蒋介石和前线几位高级将领几乎骂了个遍。他抱怨蒋介石直接插手指挥,指责远征军副总司令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消极避战,还当面斥责“和事佬”罗卓英是一头猪。相反他却对英缅军的评价相当客气,充分理解他们遇到的困境。比如面对强敌才无法坚守阵地;比如因为炸毁仁安羌5000口油田和大量炼油设施,结果撤退时没有油料;再比如他们在撤退前只能用罐装牛肉和饼干“艰难度日”。
其实战前很多征兆已经预示了此次入缅作战失利的结局。日寇于1942年1月初,从缅甸东南部、泰缅边境进入缅甸。当时中国远征军就部署在中缅边境,并向英国方面提出进入缅甸的请求。但英国人担心中国军队过早进入缅甸会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削弱英国人的统治地位,所以一直迟迟不肯同意远征军入境,反而提醒蒋注意日寇在中老边境的动向。经过反复博弈,蒋断定英国人毫无合作的诚意。
2月中旬,日寇已经抵近仰光外围,英国人这才紧急要求远征军入缅,但此时战机已失,中国方面不得不谨慎用兵,将入缅部队向东呈扇形布局,接替英缅军在缅东的防御,同时防止日寇从侧翼掐断远征军的退路。
在日寇的进攻箭头方向,远征军仅派出戴安澜的第200师在东吁设防,与西面在卑谬设防的英缅军呈掎角之势,阻止日寇从正面推进。同时将第5军另外两个师和第66军的一个师部署在第200师的身后,准备在彬文那与日寇右翼的两个师团决战。
令蒋介石不满的是,即便远征军已经进入缅甸,英国人同样缺乏合作诚意。英缅军每次放弃阵地后撤都不会通知友军,还拒绝中国远征军提出的“两军互派联络官”的请求。不仅如此,种种迹象已经表明,英国人要放弃缅甸撤回印度。据此蒋介石更加断定英国人不值得信赖,并在史迪威面前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不满。
史迪威显然没有听进去蒋的告诫,他抵达前线后对杜聿明的作战计划表示反对,认为这个计划过于保守。他要求远征军以有力部队会同右翼的英缅军实施反攻,以彻底打通滇缅公路南端(腊戍)至仰光的交通线,确保援助物资能够顺畅地进入中国内地。
在杜聿明眼里这位从未跟日寇有过交手的“外国和尚”,虽然从军38年但鲜有实战经验,他对战局过于乐观,对日寇过于轻视。杜聿明不敢直接顶撞史迪威,于是通过秘密电台将情况向蒋介石汇报,后者则毫不意外地支持了杜聿明。
这个时候盟军之间并不牢固的合作关系再次暴露出弊端。蒋不好直接否定史迪威的计划,但他暗示杜聿明寻找各种理由拖延时间。于是后者和第5军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给史迪威摆出了各种困难,诸如后勤跟不上、后方道路遭受严重的空中威胁、有日寇部队渗透等等。
史迪威在日记里打骂杜聿明和廖耀湘是“懦弱的混蛋”!却无奈地表示“我不能把他们正法,我也不能相信他们。可是仅仅跟他们说话起不了任何作用。”
3月19日,史迪威认为自己和蒋介石之间一系列的争论起到了作用。于是命令杜聿明把新编第22师调往东吁,增援第200师。在此期间,英缅军司令亚历山大到访远征军司令部,当面质问杜聿明为何贻误战机。杜倒也坦诚,直白告知亚历山大自己不敢拿国军最精良的部队冒险,结果他的话做实了远征军消极避战的态度。
3月29日,英缅军弃守卑谬,导致远征军整个右翼防线洞开。当晚杜聿明下令第200师放弃东吁撤往彬文那。
史迪威为此事大发雷霆,命令第200师不得撤退,并要求已经前出到东吁外围的新编第22师加紧反攻。即便如此杜聿明仍以侧翼已经暴露为由,下令部队后撤。
东吁之战结束后,史迪威返回重庆向蒋介石告状。激愤之下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如果指挥官不服从我的命令,我就不能让美国空军第10航空队去支援这支部队。”
蒋这次做出了妥协,任命善于周旋的罗卓英担任远征军司令。4月5日,他和罗卓英来到曼德勒,亲自部署彬文那会战,并在军事会议上重申了几项命令:
史迪威是美国派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由他指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
罗卓英应接受史迪威的指挥,远征军各部也都要服从罗卓英的指挥;
一切军事作战问题由史迪威全权作最后决定;
史迪威有提升、撤职、惩罚所有军官的权力;
与英国方面的交涉由史迪威负责接洽。
得到尚方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