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古德里安1:猜猜看,“闪击之父”第一次驾驶坦克时多大?
从1933年至1945年,纳粹德国仅仅存续了12年,其中鼎盛时期是1939年至1942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欧洲大陆几乎所有国家(瑞典、瑞士除外),要么被德国人征服,要么加入其阵营。从北面的挪威海到南面的地中海,从西面的大西洋到东面的里海,德国人的足迹踏遍了这片南北长4500公里、东西宽3800公里的土地。
仅仅在20多年前,德国人怀揣着相似的梦想挑起了另一场战争。他们夺取了安特卫普,却拿不下凡尔登;他们屡屡战胜沙俄军队,却无力攻入俄国腹地。
是什么让德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蜕变?
诸多因素中,在战场上对新式武器,尤其是坦克和飞机的成功运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点。而这一点离不开古德里安以及德国军中一批有识之士的眼光和努力。正如英国军事专家李德·哈特所言:“他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没有他,也许希特勒在刚刚发动战争的时候就失败了。”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上将(按照东方的军衔规则,也可以称为大将)。一战时期一个低级别的通信军官;魏玛共和国时期一个默默无闻的探索者;纳粹德国时期一个攻城略地的开路先锋。
他是战场上的野兽,却从不滥杀无辜;他不仅治军严谨,也能为挽救士兵们的生命公然顶撞领袖。他因战功卓著而变得嚣张跋扈,他曾无限接近陆军的最高地位,却最终与之失之交臂。
古德里安就像是纳粹德国的晴雨表,当他崛起时,纳粹德国开始蒸蒸日上;等他沉沦时,纳粹德国变得日薄西山。
古德里安——见证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兴亡。
1888年6月17日,古德里安出生在维斯瓦河畔的库尔姆。这里属于德国陆军的发源地——普鲁士。
古德里安的家族并非世代从军,而是当地有名的地主。家族里的男人要么经营农场,要么从事诸如律师这类职业。古德里安的祖父迎娶了一位将军的女儿,这给古德里安家族带来了改变。菲德烈·古德里安——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父亲成年后选择从军。当长子美因茨出生时,他已经是步兵营里的中尉连长。
3岁的时候,由于父亲菲德烈职务调动,古德里安一家搬到德国西部的阿尔萨斯,他在那里完成了小学学业。1900年,全家又搬到洛林。
1901年,当古德里安小学毕业时,父亲菲德烈在孩子学业上面临一个选择——要么继续读中学,要么进入一所陆军预备役军官学校。父亲所在的部队驻扎在一个小镇,这里没有中学。如果继续读中学就得到远一点的寄宿学校,不菲的开销是父亲微薄收入很难负担的。如果进入预备役军官学校,则一切费用全免。菲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子承父业,继续从事军人职业。出于对经济状况的现实考虑,以及对军人职业的热爱,父亲最终决定将13岁的长子和11岁的次子一同送进位于巴登的卡尔斯鲁厄陆军军官预备学校。
走进预备役军官学校并非一定成为军官。1901至1903年,古德里安以优异的成绩在这所学校毕业,随后转入柏林附近的大里希特菲尔德高级候补军官学校学习。
在强调军事纪律的大里希特菲尔德高级候补军官学校,古德里安耳濡目染形成了一生的从军原则——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力尽天职、服从、责任感和事业心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力尽天职、服从、责任感和事业心。这种信条日后带给了他极大的荣誉,也注定了他在德意志第三帝国遭遇不可避免的悲剧。
1907年2月,古德里安顺利完成学业,被分配到驻洛林的第10轻步兵营担任见习军官,这个营的指挥官刚好是他的父亲。
1907年4月,他得到了一次为期8个月的短期培训机会。训练结束后被授予少尉军衔。次年晋升中尉。
1909年10月,古德里安返回家乡任职,并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军医的女儿玛格丽特·格内,并于1913年10月成婚。婚后二人育有两子,长大后也都成为军人。
1912年4月,古德里安调入第3电报营。两年后一战爆发,他调到第5骑兵师担任无线电台台长。1917年4月,升任第4军通信官。战争期间他随部队参加过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期间升任上尉。战争后期先后担任过第4步兵师参谋、第52预备役师代理参谋长、第14步兵团第2营营长等职。1918年曾短期调入陆军参谋部任职。
一战结束后,他得以留在军中,但被降职使用,改任连级指挥官。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军人处境十分尴尬。在战败、大裁军的背景下,为了保留住陆军基干,能够留在军中的军官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这些人有两种出路,一个是留在基层部队任职,另一个是进入陆军总部任职。两相比较后者因为可以接触更多新事物,也能够获得更多晋升机会,所以成为所有军官发展方向的首选。
1921日,经过一段混乱时期,德国武装力量结构成型。全国军队由国防部统一领导,下设陆军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