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古德里安13:基辅战役如此辉煌,他为何高兴不起来?
1941年8月18日,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向希特勒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内容是反对南北分兵,继续向莫斯科进军。
8月21日,希特勒以命令的形式做出回应:“我不赞同陆军当局在8月18日所提出的建议,因此我发布命令:冬季到来前最重要的目标不是莫斯科,而是克里米亚和顿涅茨盆地工业区,并切断俄国通往高加索的供应线……”
当古德里安于8月23日抵达拉斯滕堡时,这份命令正在办理繁琐的程序,前线的博克和古德里安等人并没有看到。所以古德里安被众人推举到拉斯滕堡,劝说希特勒“回心转意”时,其实这场耗时2个月的纷争已经尘埃落定。
不过古德里安在与希特勒会面时当场表态支持南北分兵,还是让哈尔德、博克等人恼怒异常,认为古德里安的行为与背叛无异。
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出不要拆解他的第2装甲集群,希特勒当场表示同意。但二人之间还隔着陆军总部和中央集团军群两级指挥机构。古德里安刚一回到自己的司令部,博克就下达了一项命令,将第2装甲集群所属的第46装甲军编入集团军群预备队。之前为实施罗斯拉夫尔战役和戈姆利战役划归古德里安的2个步兵军也被抽走了。不仅如此,古德里安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处处遭到同僚的针对,他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获得的补充也始终少于其他几个集群。
很显然博克在发泄不满,古德里安心里十分苦闷——难道执行命令也有错吗?
没错吗?
从德军统帅部下的命令看,第2装甲集群南下配合南方集团军群的行动目标有两个,首要任务是夺地,包括整个乌克兰以及前出到顿河流域,切断高加索和苏联内陆的联系;其次是歼灭苏军重兵集团——西南方面军。
被希特勒盯上的西南方面军的确是个难啃的骨头。在乌克兰北面的基辅方向,苏军第26、第37集团军依托筑垒地域的坚固工事节节抵抗德军第6集团军的进攻;基辅西北的第5集团军则坚守科斯坚科,并不断向德军第6集团军的侧翼实施反击。这里的战斗一直十分焦灼。
在乌克兰中部,德军的进展相对顺利。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发动钳形攻势,于8月初在乌曼地区将苏军第6、第12集团军合围,俘虏苏军10万余人。
第1装甲集团军继续东进,在第聂伯河两岸与苏军第18、第38集团军陷入苦战。德军想在河东岸建立稳固的桥头堡,苏军则以持续的反击,试图将德军赶回河对岸去。
单单从乌克兰局部战场看,让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南下的确是精妙的一笔。中央集团军群的进展比南方集团军群更快,只要从已经夺取的戈姆利——乌涅恰南下推进200公里夺取第聂伯河东岸的罗姆内,并与北上的第1装甲集群回合,就可以切断苏军西南方面军的退路。即便那时苏军西南方面军已经跳出合围圈,德军也能够夺取基辅,并渡过苏军在乌克兰最倚重的天然屏障——第聂伯河。在此后东进夺取整个乌克兰的路线上,苏军将无险可守。
苏联人没有意识到这个危险吗?当然有,而且很早就有人提出了担忧。
自7月中旬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奥尔沙、莫吉廖夫渡过第聂伯河后,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就感觉到了自己的侧翼威胁。随着德军第2装甲集群持续东进,西南方面军的侧翼出现了一个缺口,而且越来越大。
苏军统帅部采取的措施算不上有力,临时成立的中央方面军兵力有限,他们依托乌克兰、白俄罗斯之间的沼泽不断向北袭扰德军,虽然干扰了德军的后方补给线,但敌人一旦掉过头来,他们是无论如何都抵挡不住的。
7月底,基尔波诺斯向苏军总参谋部递交了一份报告,在列举了上述情况后,提出两项建议,其一是加强自己的侧翼安全,其二是必要时准许西南方面军放弃基辅,撤到第聂伯河东岸。
时任苏军总长的朱可夫仔细研究了南线的局势,认为基尔波诺斯的主张完全正确。但朱可夫在7月29日向斯大林陈述上述意见时,当即遭到斯大林的训斥,朱可夫还因此丢掉了总长的职务,被派到前线指挥预备队方面军。
基辅战役的结果已经众所周知,德军宣布俘虏苏军66万人,不过这个数字苏联方面并不认可,战后苏方两度公布被俘数字,一个说法是30万人,另一个是45万人,之所以和德国的数字有巨大差异,是因为德国人把相当数量的平民计算在内。
从战役结果看,希特勒达成了南北分兵的所有目的,即围歼苏军的重兵集团,以及扫清了夺取顿涅茨的所有障碍。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若不是斯大林固执地命令西南方面军务必坚守基辅,德国人的胜利绝不会那么辉煌。假如西南方面军能够撤到第聂伯河东岸,德国人在后续的东进过程中,至少还要面对70万训练有素的苏军。
古德里安一下子还够不到西南方面军,在他的当面苏军已经重新集结了一支部队——布良斯克方面军。
前面提到,苏军在古德里安的右侧翼临时组建了中央方面军。统帅部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