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古德里安14:“台风”来临前,先了解一下威武的德军有哪些阴暗面
1941年9月6日,就在基辅战役进行到最激烈时,德军统帅部发布题为《在中央集团军群方向上决战》的第35号训令。训令首先分析了东线“一片喜人”的形势——列宁格勒方向已经被北方集团军群包围;南方集团军群即将歼灭苏西南方面军,挺进顿涅茨盆地。上述情况已经为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方向进攻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训令为中央集团军群制定了下一阶段的作战目标:使用最强大的装甲部队,在最强大的航空部队有力支援下,从两翼发动进攻,在维亚济马形成双重合围圈,歼灭斯摩棱斯克以东的敌人。而在彻底消灭苏军最后的重兵集团后,中央集团军群将要拿下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训令的结尾,统帅部提醒中央集团军“务必在冬季到来之前的有限时间内,给敌重兵集团以毁灭性打击”。
与不久前的第34号训令引起一片争议不同,第35号训令赢得了德军内部几乎一致拥护。将领中响应最积极的是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这位被部下称作“老费迪”的前线统帅对莫斯科有一种近乎痴狂的渴望。
赢得“南北分兵”之争胜利的希特勒也是踌躇满志,他的副官后来回忆说:“他(希特勒)认为到9月时,斯大林将不得不把最后的后备力量派往前线作战。等这批军队碰得头破血流时,苏联的顽强抵抗就会停止,到时候我军只需要迈步前进了。”
德国人真的乐观到“我也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的程度吗?苏联人真的穷到“全家人只剩下一条裤子”的程度吗?我们有必要给双方盘盘家底。
先说兵力规模。
苏联陆军在开战前共179个步兵师、18个山地师、22个摩托化步兵师师、40个坦克师,总计455万人。
上述部队部署在西部军区的(敖德萨军区、基辅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和列宁格勒军区)共计170个师又2个旅,兵力243万人。
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野战陆军共204个师、380万人。其中参加入侵苏联行动的一共144个师、321万人(仆从国参战兵力为79万人)。此外,德国后备军编有124万人,并为前线每个师都设立补充单元。各师补充单元的编制是4630名兵员和246名辅助人员(主要是卫生人员)。
不过各师后备人员从来没有满编过。124万后备军中57万被国内地方军区占用,20万人划给了海空军,15万人被判定为“因病不适合去前线打仗”,9万人挪作他用,真正可以补充前线的只有32万人。
战时在国内地方军区的德国军人是最舒坦的,前方的战事不管如何吃紧,他们都终日无所事事。而且军中的将领也认为这很正常,没有人想要改变。
1941年9月初,也就是第35号训令发布时,德军在东线累计损失了41万人,其中阵亡约10万人。这个数字虽然比苏军小得多,但也大大超出了德国战前的预计。法国战役时,法军兵力300万人,德军的损失是15万人,所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德国人预计入侵苏联的兵力损失应该和法国战役相当。
前线损失的兵力得到了部分补充,总数为21.7万人。这样一来,国内后备军也就剩下10万人。陆军总长哈尔德为了弥补补充部队的缺额,曾提出解散12个师编入后备军,但这个方案没有落实。最后不得不依靠伤兵复原来解决问题,但这种方式要被动得多。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也补充了一些新兵,这让各师在进行“台风行动”前不会为缺额发愁。新兵身上普遍有一种日耳曼式的狂热,但他们作战经验无法和老兵比,沉着应对作战问题的水平明显不足。
苏联方面,在战争头三个月兵力损失总数达281万人,其中阵亡23万、因伤致死4万人、其他原因致死15万人,总计42万人。双方死亡比超过4比1;兵力损失比例达到6.7比1。
不过苏联有德国无法比拟的补充能力。6月23日,苏联对23~35岁男性公民施行动员,8天内530万人应征入伍。8月,动员范围扩大到18~45周岁。
在总的兵力规模上,截至9月底,苏德战场上苏军兵力为324万人。
德国陆军总长哈尔德曾于8月份感叹:“原来我们预计苏联有200个师,但现在已经发现的番号就有360个。”
其实苏军在战前和战时对部队编制有过几次较大的改动。7月,经过“集团军小型化”,新组建的集团军仅编入5~6个师,而原来集团军的编制是3~5个军。
师一级的编制也被缩小,原来步兵师的规模为1.44万人,改制后标准编制降到1万多一点。这还是编制要求,实际上绝大部分师普遍缺编。各师平均兵力为6000人。
再说装备。
由于苏军在战争头三个月时常陷入包围,装备损失非常严重。其中被苏联人推崇的炮兵实力大大衰减。9月底,苏军还剩下2.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这个数字乍一听不算少,可这里面包含了1.3万门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