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山本五十六6:鲜为人知的马来海战,联合舰队最漂亮的一场歼灭战
谈到太平洋战场发生的海上大战时,我们自然地会想到日本联合舰队和美国太平洋舰队之间进行的一次次航母交战。日本海军高开低走,直至全军覆没;美国海军则触底反弹,一步步走向胜利。其实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联合舰队的对手主要有两个,除了我们熟悉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还有英国海军驻扎在新加坡的远东舰队,代号“Z舰队”。
二战爆发时,“日不落帝国”的海军仍然号称世界第一。他们拥有15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艘航母、64艘巡洋舰、119艘驱逐舰以及为数众多的护卫舰、潜艇、扫雷舰等辅助舰船。皇家海军装备的舰船总吨位达到130万吨,虽然不及美国的143万吨,但英国的辅助舰船和商船数量远超美国,尤其是商船的总吨位达到2000万吨,占世界商船总数的1/3。
不仅如此,英国造船厂还有在建的5艘航母、5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52艘驱逐舰以及其他辅助船只。如果这些新舰顺利下水,足以震慑任何对手。
1941年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乘坐新下水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离开英国,前往加拿大金夏湾与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会晤。8月13日,两国共同签署《大西洋宪章》,标志着英美正式走到了一起。
这次会晤还达成了另一项成果。面对日本在东南亚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态势,丘吉尔向罗斯福承诺,派出一支“令人生畏的舰队”前往远东,以震慑不断发起挑衅行为的日本。
而他所指的“令人生畏”的舰队核心,就是他这次乘坐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返回英国的丘吉尔于8月29日向英国海军提议,派出一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外加一艘战列巡洋舰、一艘航母以及必要的护航舰船组成一支远洋舰队,前往新加坡。
丘吉尔后来在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初衷:“我认为日本对付不了英美俄三国现在联合起来反对它(丘吉尔一直试图劝说苏联对日本宣战,但斯大林出于远东安全考虑拒绝了。在1945年8月9日前,苏联和日本一直保持着外交关系)……只要我提到的舰队一到,尤其是看到一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日本会更加迟疑,这可能真正地起到威慑作用。”
英国海军部强烈反对丘吉尔的提议,但出于加强盟国之间的合作,以及维护英国在东南亚的利益,丘吉尔还是力排众议,组建“新远东舰队”出航,并任命素有“小拿破仑”之称的海军中将汤姆·菲尔普斯担任舰队司令。
新远东舰队又称“Z舰队”,其核心军舰除了“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之外,还有“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和“不挠”号航空母舰。其他舰船则包括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
其中“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是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2号舰。于1937年1月开工建造,1941年3月底下水服役。舰身全长227米,宽31米,吃水8.5米,标准排水量35490吨,满载排水量40580吨。舰上主炮为10门14英寸(356毫米)口径火炮,副炮为16门5.25英寸(133毫米)口径火炮。防空火力包括32门40毫米高射炮和18门20毫米高射炮。舰载飞机2架,最大设计航速29节。
“反击”号战列巡洋舰是一艘一战时期建造的“声望”级战列巡洋舰,于1916年下水服役。该舰标准排水量27740吨,满载排水量30800吨。30年代后期,“反击”号接受现代化改造,标准排水量提升到32000吨,满载排水量提升到38000吨,最大航速28.5节。
“反击”号的主炮是6门15英寸(381毫米)火炮,副炮为17门4英寸(100毫米)火炮。防空火力包括16门40毫米高射炮、16门20毫米高射炮。
“不挠”号是光辉级改进型航母,于1937年开工建造,1941年10月初刚刚下水服役,可搭载舰载机43架。
1941年10月中旬,Z舰队奉命启航,驶向新加坡。
11月初,Z舰队抵达百慕大时发生意外——“不挠”号航母在这里不幸触礁,无法跟随舰队继续前行。有人建议返回英国,理由则十分充分——失去空中掩护,舰队即便抵达新加坡也会凶多吉少。
汤姆·菲利普斯则坚持按原计划前往新加坡。抛开军人荣誉,“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都拥有强大的防空火力,舰队抵达新加坡后还可以得到当地陆基战斗机的空中掩护,所以完全不必担心防空问题。就这样,Z舰队继续前行,于12月初抵达目的地——新加坡。
英军在远东地区的防御核心是马来半岛,并将一部分兵力向西延伸到泰国境内,远征军司令部则设在新加坡。英军的守备兵力为8.8万人,158架飞机,以及刚刚抵达这里的Z舰队。
英国人判断,一旦日军南下,进攻的重点是马来亚,尤其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的新加坡,所以海军在马来半岛东南海域布防,防止日军从这里登陆。
日军方面,为夺取马来亚,陆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