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山本五十六8:战争之初,日本海军有多生猛?
东南亚云集着西方列强各方势力。战争爆发前,法国人占据着越南、老挝,美国人占据着菲律宾,英国人占据着缅甸、马来亚和新加坡,荷兰人则掌控着东印度群岛。
各国在东南亚据有殖民地首先是基于地缘政治目的,还有就是为了经济掠夺。缅甸和东印度群岛有石油,越南有煤和种植业,马来半岛,尤其是新加坡扼守着马六甲海峡。殖民者的掠夺是简单粗暴的,当地人对此深有体会。当日本人到达这里时,很多当地人视他们为解放者,殊不知他们不过是一丘之貉。
1941年12月22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年内第二次横跨大西洋,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华盛顿举行会晤。与8月份那次不同,珍珠港事件刚刚爆发,美英在对轴心国作战上已经公开处在同一条战线上。丘吉尔在临行前面见国王乔治六世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英国和美国经过几个月的约会,现在已经共结连理了。”
丘吉尔访美是来“度蜜月”的,一到华盛顿他就住进了白宫的“玫瑰厅”,当晚美英要员们把酒言欢。第二天,罗斯福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媒体面前一向游刃有余的丘吉尔坦言:“尽管战争会很漫长和艰难,可一觉醒来,我们可能就发现敌人数量在减少。”
有记者问“新加坡是否是整个局势的关键”?丘吉尔的答复是“整个局势的关键是美英两国前赴后继投入战斗的坚定态度”。
有记者问“赢得战争需要多长时间”?丘吉尔回答说:“我们只需要花费指挥不当所需时间的一半。”
平安夜的晚上,丘吉尔在白宫草坪上参加了圣诞树点灯仪式。次日他来到国会山,发表了35分钟的演讲。为了拉拢美国议员们,丘吉尔开场就说:“如果我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英国人,而不是正相反的话,我可能已经靠自己的本事进入国会了。”
“小两口”的蜜月旅行很快就结束了,因为美英两国的军方领导人已经吵起来了。在“欧洲优先”的问题上两国没有异议,但在组建军事同盟的事项上,美国最关心的是“统一指挥机构”的问题,英国则更希望美国在1942年尽可能地生产出更多的武器装备。
海军作战部部长欧内斯特·金在美军内部给太平洋战区划出了底线——夏威夷必须坚守,澳大利亚必须坚守,美澳之间的运输线必须确保畅通。至于东南亚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美国人当然不能把话说得那么直白。他们提出在东南亚设立一个战区指挥部,并提名英印军总司令韦维尔担任司令,统一指挥战区所属的英国、美国、荷兰和澳大利亚陆海空部队。
1942年1月10日,韦维尔飞赴新加坡以南900公里的巴达维亚(即“雅加达”)。此时日军第25军正从北面的马来亚逼近新加坡,第14军则已经夺取菲律宾的马尼拉,正在向巴丹半岛挺进。
到任后的韦维尔面临着极其复杂的难题。自己要听命于谁?美英荷澳原有的指挥机构怎么融合?司令部设在哪里?
委任状上说他的上级机构是一个“对首相和总统负责的‘适当的联合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刚刚设立的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包括英美各自的陆海空三个军种的参谋长,再加上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共七人。这个机构还没有有效运作起来,两个之间就总部设在哪里,集权还是平权,战争资源如何分配等方方面面正吵得不可开交。
韦维尔在巴达维亚见到了美国海军亚洲舰队司令托马斯·哈特,后者手上有美英荷澳四国海军临时组成的舰队,包括他的旗舰“休斯顿”号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13艘古老的四烟囱驱逐舰。
哈特是1月1日乘坐潜艇从菲律宾逃出来的,指挥驻菲律宾美菲联军的麦克阿瑟对海军丢下陆军极为不满。但哈特给出的理由很充分——菲律宾地区的航空兵已经被日军打垮,失去空中掩护的军舰根本起不了作用。
韦维尔等人经过商议后达成了一个共识,要想守住他们所在的爪哇岛,需要有两个前提。其一是驻守在新加坡的6万多英军和驻守在巴丹半岛的8万人美菲联军(其中6万多人是菲律宾部队)务必迟滞日军的行动,哈特的海军舰船负责给两地提供物资补给。其二是盟军尽快向这个战区投放增援部队。
哈特将水面舰船组成一支突击部队,基地设在爪哇岛的泗水港,由美军海军少将威廉·格拉斯福德指挥。后者在缺少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于一月中旬开始多次出航寻找战机
1月24日夜,突击舰队在巴厘巴板附近海域发现日军运输舰队。此时巴厘巴板港的石油设施已被荷兰人点燃,冲天大火为突击舰队提供了良好的照明。哈特下达了攻击命令,突击部队所属的驱逐舰以27节的航速逼近正在下锚的日本海军舰队。在之后三个多小时的海战中,三艘日军运输舰和一艘鱼雷艇被击沉。
这场盟军在东印度群岛唯一一次战术胜利本可以取得更大的战果。美军发射的鱼雷明明准确命中了目标,鱼雷却并没有爆炸,日军另外9艘运输舰都被“弹了脑瓜崩”,吓得赶紧撤退。
鱼雷问题还将继续困扰美国海军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