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隆美尔9:英国人举起“战斧”,却落在了自己头上
1941年4月中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和英军北非部队在托布鲁克进行了一场真正的较量。
英军虽然人数占优(共3.6万人,德军第5轻装师约1万人),还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但他们刚刚经历一系列失败,整个部队人心惶惶。德军虽然携胜利之勇,但部队已经相当疲惫。在付出1200多人阵亡的代价后(第8机枪营几乎全军覆没),不得不停下进攻脚步。此时,双方在两个方向上形成对峙,在东南方向,德军抵近埃及边界;而在托布鲁克,英军被数量只有守军1/4的德军包围。他们不敢主动出击,因为德国人手上有坦克,如果英军离开坚固工事,一切行动在坦克面前都无异于自杀
从双方在托布鲁克第一次交手的结果看,隆美尔显然是轻敌了,他低估了英军坚守托布鲁克的决心。认为只要德军坦克开过来,英军就会像之前那样丢下阵地、仓皇撤退。
第5轻装师师长施特莱彻行事缜密,他数次苦劝隆美尔应该等待更多部队到达,再发起决定性的进攻,结果都被隆美尔拒绝,他还因此背上了畏战和抗命的罪责。
施特莱彻没有怄气,他仔细梳理了战局,向隆美尔提出集中装甲部队从托布鲁克东南开阔地带发动突袭的计划。但隆美尔已经对施特莱彻失去了信任,他正在物色第5轻装师师长新的人选,所以轻易地否定了施特莱彻的方案。一年后,德军冲进托布鲁克时,采用的进攻路线就是施特莱彻在这个时候提出的方案。
无论如何,隆美尔用一个师的兵力在短时间内席卷昔兰尼加,将意大利人失去的土地又重新夺回来,都是一项不可辩驳的壮举。如果整个战役让施特莱彻指挥,也许德军目前还在阿盖拉或者班加西。
意大利人首先表达了感激之情,1941年4月22日,隆美尔获得一枚高级司令官级“萨伏伊军事勋章”,以表彰他在昔兰尼加战役期间的卓越战绩。
英国人也带来了礼物。几个月前英军向昔兰尼加进军时,缴获了大量意军丢弃的弹药和火炮。但英国人看不上性能低劣的意大利货,把他们丢弃在公路旁。德军在围攻托布鲁克期间,陆续发现了这些物资。虽然经历了几个月的风吹日晒,绝大部分物资仍然可用。
英国人还送来了一份“厚礼”。4月23日,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在坎宁安的指挥下,出动3艘战列舰,在护航军舰的伴随下突然出现在的黎波里港。466毫米巨炮向港内实施了40分钟的炮击。一艘艘意大利货船被击中起火,一座座油库被击中爆炸,码头上的吊车、卷扬机、仓库、卡车等各种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意军对英国人的偷袭毫无防备,没有一架战机起飞,岸炮也几乎毫无反应。英国军舰完成炮击后,全身而退。
德军统帅部对北非战局喜忧参半。三军总长凯特尔从一开始就认为北非不是德军的一个战略方向。希特勒为非洲军设定的任务是“稳定那里的局势”。没想到隆美尔把配角演出了彩儿,全世界都已经知道德军正在撒哈拉沙漠上高歌猛进,而率领那支生力军的是一位名叫埃尔温·隆美尔的陆军中将。
此时,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在即,希特勒不想为其他事情分神。即便如此他还是给墨索里尼打去了电话,要求他亲自过问德军第15装甲师运抵北非的有关事项。4月底,第15装甲师全部人员抵达的黎波里。搭载第15装甲师一部分装备的运输舰队在3艘驱逐舰的护航下,也从塔兰托港启航驶向北非。但是在经过马耳他岛附近海域时,他们遭遇4艘英军驱逐舰,结果全部被击沉。
后勤一直是非洲军最头疼的问题。德国人和驻北非的意军每个月要消耗11万吨的物资,但的黎波里港每月的接收能力只有4.5万吨。从的黎波里把物资运到前线的运输能力则是3万吨。
德国人提出启用班加西港,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海上运输距离,还能减少几百公里的陆地运输距离。这样一条万全之策,却被意大利人轻而易举地拒绝了。
英军驻北非战区司令韦维尔是大英帝国培养出来的传统将领。他比隆美尔大8岁,出生于1883年。与隆美尔一样,韦维尔也参加过一战,战争期间军阶从少校升为准将,付出的代价是左眼被打瞎。
韦维尔生性内敛,平日里沉默寡言。他指挥的战区四面受敌,除了西面的德军,英军在南面的东非与意军作战,在北面的克里特岛与德军作战,在东面的伊拉克,则爆发了宫廷政变。
在韦维尔看来,北非战场最重要的取胜因素是谁能获得充足的机动性。转化到装备上,就是不比谁的人多,而是比拼坦克的数量。他多次致电英军统帅部,要求给北非派来更多的坦克。
作为坦克的发源地,英国人在坦克的后续发展中处于落后地位。英军按照用途将坦克分为巡逻坦克和步兵坦克。这些坦克没有集中使用,而是以小的作战单元编入步兵师中,担任支援和掩护任务。其中步兵坦克牺牲了机动性,增加了装甲防护厚度;巡逻坦克则车身轻、装甲薄,机动能力强。
韦维尔青睐巡逻坦克,他手上有坦克手,但缺乏坦克。托布鲁克虽然有重兵把守,可战斗拖延下去,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