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隆美尔18:第一次阿拉曼战役——隆美尔为何坚持进攻?
埃及阿拉曼,地中海南岸的一座小城镇,一座和平时期无人知晓的地方。
1942年7月,阿拉曼一下子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不久之前,刚刚攻下托布鲁克的德国非洲装甲集团军越过利埃边境,夺取埃及西部的港口城市马特鲁。在向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母港亚历山大港进军的途中,阿拉曼防线横在他们的行军路线上。
这里是英军可以依赖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在阿拉曼以南,有几条山脊呈东西走向。从军事角度上讲,守军可以依托这样的地形,阻挡住敌人的推进。最南端的是苏玛拉岭,山上的炮火可以继续向南面的洼地延伸,为守军防线创造了足够的宽度。
从加扎拉撤出来的英军第8集团军主力云集于此,第30军居北,第13军居南。英军经过半个月的休整,已经恢复了一定的战斗力。而从马特鲁港撤出来的英军第10军则部署在纵深地区,充当集团军预备队。
英国首相丘吉尔严令北非战区司令兼第8集团军司令奥钦莱克死守阿拉曼。他还致电英国内阁驻开罗的国务大臣,即便阿拉曼防线不保,也不能放弃埃及,在亚特兰大、开罗、苏伊士运河,甚至是巴勒斯坦都要组织抵抗。总之,决不能被德国人赶出非洲。
此外,各种物资从英国本土、加拿大和美国装船启运送往埃及,英国空军也抽调尽可能多的作战飞机部署到埃及境内机场。
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第8集团军上下也很清楚,撤退已经到终点了,阿拉曼必须死守。
对面的德军既疲劳又亢奋。战果太辉煌了,以至于隆美尔坚信当面英军已经不堪一击,只要德国人打过去,他们要么会撤退,要么会投降。这种心态跟1941年夏天的情形极为相似。
隆美尔的顶头上司、南线德军总司令凯塞林要冷静得多——非洲装甲集团军已是强弩之末,眼下部队需要休整,尽快补充物资和兵员。
6月底,凯塞林飞赴前线与隆美尔商谈。两个人虽是上下级关系,前者还在加扎拉战役期间鼎力支持隆美尔,甚至不介意接受对方的指挥。但眼下他们的军衔都是德国陆军元帅,凯塞林能感受到隆美尔的一丝傲慢。
凯塞林以性格敦厚闻名,并不介意隆美尔的态度。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部队转入防御,前线的空军回过身来实施“大力神计划”,拔除英军在地中海最重要的海空基地马耳他。为了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凯塞林已经做好了准备。
隆美尔一口回绝了凯塞林的命令,后者深感失望,两个人的关系也从此产生嫌隙。凯塞林指挥不动隆美尔,却下令把加扎拉战役期间调来的两个空军航空联队调离,只给非洲装甲集团军空军战术部队留下200架各种型号的作战飞机。
隆美尔现在手上只剩下55辆坦克,三个德国师基本上耗光了战斗部队。意军的情况稍好,毕竟他们很少经历恶战,但他们的装甲部队同样消耗殆尽,跟随隆美尔继续作战的意大利坦克还有30辆。
隆美尔确实在蛮干,他过于轻视英国人的抵抗意志了。在向阿拉曼进军途中,英国空军首先给他提了个醒。15架英国轰炸机突然出现在德军上空,飞行员显然是认出了隆美尔乘坐的指挥车,于是大多数炸弹都落在了他的四周。
此时凯塞林已经带走了大部分飞机,战术空军司令瓦尔道的飞机正忙着向托布鲁克、马特鲁的机场转场,天空中没有德军的飞机。一枚炸弹就落在隆美尔身边,所幸没有伤及到他。
轰炸结束后,隆美尔没有让部队停下来,而是继续向阿拉曼进发。
1942年7月1日夜,德军兵分两路抵近阿拉曼防线。远处可以看到一些移动的黑点,隆美尔命令反坦克炮和88高射炮顶到前面去,机动能力更强的坦克则慢慢跟在后面。
部队继续前进,远处的黑点消失了。就在先头部队指挥官一头雾水的时候,英军的炮火砸了过来,紧接着天空中出现了英军轰炸机。
德军不敢停留,继续向前行进。在接下来和印度第18旅的交战中,虽然打垮了对手,但非洲装甲军损失了宝贵的18辆坦克。
还没等德军喘口气,从两翼又冒出了100多辆坦克和10多个英军炮兵连。在他们的合力阻击下,隆美尔亲率的两个装甲师已经无法前进了。
另一路德军第90轻装师在7月1日的进攻中沿着滨海公路冲到英军防线纵深。隆美尔命令他们掉头进攻阿拉曼,要么逼迫他们投降,要么将他们赶走。
然而这次英国人没有像托布鲁克和马特鲁守军那样怂,而是动用炮兵和空军对第90轻装师实施了狂轰滥炸。隆美尔驱车赶到第90轻装师阵地,亲自指挥进攻,但英军的火力始终没有减弱,甚至打得隆美尔也不敢抬头。
黄昏时,隆美尔决定把自己的警卫营调上去。此时天上下起了大雨,雨水淋在滚烫的沙土上,地面升起一团水雾。德国人虽然比英国人更善于利用地形和天气,可已经疲惫到极点的德军士兵反倒希望这场大雨马上停下来。
雨中和浓雾中的进攻再次受挫,英军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