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悔不听仲达之言,方有此败!”曹丕头上缠着布条,发自内心的感叹道。
“此皆圣上洪福齐天,非江东鼠辈所能害。”狡猾的司马懿并没有居功自傲,恭维的说道。
曹丕感动的流下几滴眼泪,不无遗憾的说道:“此番落败后,战船不及江东之众,恐不能再图之。”
“恕臣直言,江东擅长水战,我等若想取胜,必出奇兵方可。”司马懿道。
“仲达有何良策?”曹丕服了,满眼期望的问道。
“王宝玉江夏之守军不过两万,且多为新兵,我方可即刻移兵夺之,届时再取柴桑之地,踏上江东领地,则孙权必败。”司马懿道。
又是王宝玉?曹丕提到这个人名就心烦,本来还有些顾忌,只是眼下头疼欲裂,而且王宝玉还不在大本营,干脆大撒手,摆手道:“就依仲达所言,取江夏城,再与江东重来赤壁之战。”
司马懿喜上眉梢,躬身谢恩,感谢圣上对他的信任,决心大展宏图,为曹丕效力!
大军休息几日后,拔营启程,向着东南方向的江夏城而去,守卫江夏的大将老猫,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刻做好了战备工作,而陌千寻早就担心江东会强行扣下王宝玉,已经从南郡调派了两万兵马,前来支持江夏。
王宝玉离开后的一场大战,似乎一触即发,但终究还是没打起来。
就在曹丕率军即将来到江夏之时,却收到了两个让他坐立不安的消息,第一个消息就是,倭国的十万水军,在海上与王宝玉交战一次后,全线退了回去;而另外一个消息,西蜀大将赵云率领五万人,出兵武关隘口,意在宛城。
“倭军十万兵力,为何怕了江东,反而先行退去?”曹丕十分不解。
“据说是王宝玉抓获了倭军主将。”
这确实像王宝玉干的事,曹丕阴着脸不吭声,司马懿焦急的问道:“倭军退去,可知王宝玉去了何方?”
探马回禀:“海边只有江东战船,并不见荆州战船。”
“仲达,王宝玉神出鬼没,或许已经返回,江夏不可取也!”曹丕道。
司马懿想着心事,没注意听曹丕的话,口气强硬的下令道:“如此一艘大船,岂能无声无息,再去继续打探,一定要弄清楚王宝玉去了何方。”
曹丕又有点不高兴,司马懿这点可比不上贾诩,眼力不足,分明是把自己当成了大领导,司马懿见曹丕不悦,立刻反应过来,叩拜道:“圣上,臣以为,王宝玉必然不曾返回,江夏可图。”
曹丕摆手道:“仲达之决心,朕已经知晓,赵云率军前来,方为心腹之患,朕便命你即刻起兵,前去迎击赵云,断然不能让其踏上我国之地。”
“圣上,蜀中荆州一战,已经大伤元气,只待休养生息,赵云应为试探,未必当真图我之地。”司马懿道。
“话虽如此,却不可不防,若再见赵云,全力灭杀,不要像我父皇那般爱惜将才,空留长坂坡之憾!”曹丕主意已决,根本不听司马懿的话。
司马懿暗自摇头,沉默不语,见曹丕冷目相对,知道不能反对,只好率领本部大军,急匆匆的向着宛城方向而去。
结果跟司马懿预料的差不多,当赵云听说江东危机已经解除,遵从诸葛亮的指示,根本没打算跟司马懿交战,率军火速退了回去。
为此,司马懿生了一肚子的火气,忽冷忽热,让人犹如蜷缩于囚笼之中,施展不开手脚,好不憋屈!
曹丕率领本部人马,无功而返,回了许都。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此番心灵和肉体饱受创伤的曹丕,却又听到了一个令他悲痛万分的消息,官拜大司马的大将曹仁,因病医治无效,陨落于邺城。
曹丕最近身体不好,连带着情绪一直不高涨,得知曹仁的死讯更是伤痛欲绝,哭了好几场,直到声嘶力竭,眼泪干枯,之后亲自安排了曹仁的葬礼,望着满朝外姓之人,忽然就觉得,宗族之中,好像没有谁可以依靠。
曹丕想起了二弟曹彰,英勇忠厚,想要重新启用他,发展自家势力,但却被刘晔、蒋济等人竭力劝阻,曹彰重用,则朝廷动荡,危害无穷。亲情的力量往往都比不上皇位的重要性,曹丕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司马懿可是拼死救了曹丕一条命,这让曹丕对他的信任大大增强,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曹丕颁布了一道圣旨,将司马懿从前线召回,封为侍中、尚书右仆射,等同于丞相一职。
司马懿这次却丝毫不觉得高兴,位居人下,受人牵制,此时荣耀,难保终身。
徐盛等人大败魏军,受到了孙权的嘉奖,封侯赐地自然不在话下,当孙权听凌统说,王宝玉驾船去了东海,一时间怎么想不明白这小子想干什么。
“宝玉孤军深入茫茫大海,真不知有何所图。”孙权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念叨起这件事儿。
“大王,可密切关注沿海情况,只待汉兴王返回,将其……”丞相孙邵又忍不住说道。
孙权不客气的打断了他的话,不悦道:“孤已与宝玉结为生死兄弟,莫要再提对我弟不利之语。”
只是这小子到底是去干嘛?当初说是为了支援江东的话,多半也是假的。孙权百思不得其解,谋士张温揣测道:“大王,盛传海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