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语安将燕窝拿远了些,陆语嫣脸色变得难看,本性暴露。
“安儿可是不喜欢?上好的补品,如今是在国公府好日子过惯了瞧不起这等东西?”
她不吃燕窝,便代表没领自己这份情。
“谢谢嫣儿好意,只是最近身体不适,服了药,恐会影响药物作用。”
陆语嫣险些装不下去,看着一旁的沈氏求助。
“那安儿定要好生修养,听闻那范二郎家中有一表姐,医术闻名,待到嫣儿嫁过去时,便可以请她来为你调养。”
陆语安浅浅一笑,她今日就要打消陆语嫣借着国公府高升的念头,免得夜长梦多。
“谢谢娘的关心,范二郎的事情我也跟夫君提过,只是他心中对上次事情始终膈应着,含糊过去了。”
陆语嫣急得放下碗筷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沈氏瞪了她一眼,这才收敛些。
“姐夫怎么如此小气,那本就是我无心开玩笑的,他心中怎可生芥蒂!”
陆语安心中冷笑,她这个嫡妹,重活一世脾气依然大,连国公府的人都敢议论了。
大概是意识到陆语嫣说的话不妥,陆成文拧着眉头干咳一声。
“够了,国公府岂是你能议论的?更何况范二郎高中,是你一口保证的,是你说能当上诰命夫人,既是如此,那便不要麻烦安儿。”
陆成文心中有数,若是死缠烂打把这事儿提到国公府面前去,姚若虚心中定有一碗水撒出来,况且他自诩清流,这种丢面子的事,怎么可能放纵陆语嫣。
看着她还想辩驳几句,陆成文直接起身离开,沈氏连忙把人叫住。
“明日便是你大婚的日子,莫要惹你父亲不快。”
那这事……看着陆语安一言不发,她只得咬着牙闭嘴,片刻后陆语嫣又换回那副高傲的模样。
国公府不帮衬又如何,反正自己成为诰命夫人只是迟早的事,她敛下气性,明日起,她便不再是陆家的女儿,人人都以为她陆语安高嫁,可笑。
碧空如洗,陆府大早上便开始热闹,婆子女使们进进出出忙碌着,大红色彩带在空中飘扬,闺房内……陆语嫣正抿着唇染红妆。
“哟,这新娘子可漂亮,嫁过去后定惹人疼爱,夫妻琴瑟和鸣。”
化妆镜前的陆语嫣红唇皓齿,羞涩一笑,金冠玉钗摇摇欲坠,随着外面的媒婆一声喊叫,新郎官带着人来接亲了。
有些出神的瞧着外面的场景,陆语安便想到了上一世,那时范二郎还未高中,自己便是一袭红衣方便出嫁,哪有如此排场。
陆语嫣有些紧张捏着手帕听他们在外面闹的动静,时不时跟旁边女使低语,眸中带着担忧。
“叫他们小心些,伤到姑爷该是如何?”
这本就是接亲的习俗,女使安慰几句,不出片刻新郎官便到了门口。
木门吱呀一声打开,也将陆语安思绪拉回,看着自己曾经的夫君正含情脉脉地看着别人,她心中只有快意。
众人哄笑着将新娘子接了出去,陆语安走在最后一个,下一秒手却被人牵住了,姚若虚方才跟着拦门,此刻总算是找到机会过来。
“一个晚上不见,我想娘子想得肝肠寸断。”
说着上下打量她,唯恐陆语安在陆府受什么委屈,嬉笑打闹的声音传入陆语安耳中,她头一次没在众人面前不让姚若虚牵手。
反而十指相扣紧紧相依,姚若虚心生疑惑。
“可是在陆府发生什么事了?”
陆语安浅笑摇头,只是觉得眼前的男儿便是这世上最好的男儿。
热闹过后,新娘子被接走,陆府也渐渐冷清下来,沈氏站在陆成文身旁抹眼泪。
“今日起嫣儿便不在家了,日后受委屈也只能一人解决,我的儿啊。”
看着远去的红轿子,陆语安面色平静,她出嫁时,沈氏可未曾这般担忧。
我的好嫡妹,从今往后,便是你好日子的开始,上辈子将自己活活痛死,一同重生回来后铁了心要当这诰命夫人,那便看看,你有没有这富贵命。
晚上结束回国公府时,陆语安只觉得疲倦得紧,靠在姚若虚身上闭眼小憩。
“这种事情往后还是少参加,瞧我娘子累成什么样了。”
姚若虚眼中都是心疼,小心翼翼地给陆语安抚着耳边的碎发。
不安地扭动了下身子,陆语安迷迷糊糊开口道。
“也不是很累,就是今日站得有些久了。”
过几日便是三房韦氏的生辰,如今掌家权在自己手上,麻烦事儿还多着呢。
姚若虚看不得她如此劳累。
“过几日三房生辰的事儿不如交给柟柟办,你趁此休息一段时间。”
陆语安忍不住笑出声。
“亏你还是小公爷,这样不合规矩,三房二房本就虎视眈眈地盯着掌家权,如此一来不就被他们钻到空隙了吗?”
轻叹一口气,姚若虚下巴在她发顶,他又怎会不知道这些弯绕,只是实在不忍看自家娘子受累。
“放心吧,我有分寸。”
上一世在范家掌家,数不清的事情等她处理,院子里养的管家女士们个个都是吃白饭的,没了自己那范府就要垮,与之相比国公府已经好很多了。
回去后姚若虚罕见地没折腾她,陆语安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莺儿才敲门进来为她更衣。
“奴婢不愿打扰太太,只是三房韦氏来了有些时辰了,若是再不让您知晓,只怕她就要出去说些有的没的了。”
这个节骨眼过来除了生辰的事别无其他,陆语安收拾好出去便看到韦氏红光满面,上次两人之间的不快仿佛都被她忘却了。
“侄媳昨日累着了,快来坐下。”
陆语安敛下心绪,吩咐人上茶。
“三婶有事儿叫人传一声我便过去了,怎还亲自过来?”
韦氏捏着手帕捂着嘴呵呵笑。
“哪能麻烦你呢,我过来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想问问过几日我这生辰,侄媳打算拨出多少银两?”
陆语安早就准备好了,让莺儿拿过账目。
“按照惯例,一百两白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