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秋摆了摆手,道:“既然是经过两级代表大会选出的结果,那便无须更改。”
这些,通过科举考试,也陆续有一些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内阁任职。在这些年轻人当中,长孙无忌、李世民、杜如晦等人更是佼佼者。刘子秋一起致力于改造内阁的年龄结构,这些优秀年轻人的出现,为他实现自己的计划提供了契机。不过,在提名大学士候选人的时候,刘子秋也有过犹豫,毕竟他对李世民同样有些不信任。但是,李世民这些年的表现中规中矩,处理内阁事务也无懈可击,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会造反。凡事以证据来论,没有证据不可定罪,这是刘子秋自己设定的规矩,他自然没有理由去破坏。
为了表明自己处事公平公正,刘子秋最终还是把李世民列入了候选人名单。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李世民可是一代明君的象征,这样的优秀人才,没有理由不进入候选人的行列。不过,在刘子秋看来,这些年轻人当中最优秀的当属长孙无忌,所以他并不担心李世民会当选内阁首相。
自从高秀儿出手救活高士廉之后,长孙无忌兄妹和刘子秋的关系大大缓和,长孙无垢也消除了对刘子秋的误会。当然,这对兄妹对李世民的意见却是越来越大了,尤其是对他的人品甚有看法。如果由长孙无忌担任内阁首相,一切自然在可控范围之内。
谁知道,最终还是出了意外。在选举之前,长孙无忌忽然放弃了竞选首相一职。
长孙无忌是个正人君子,当年因为和李世民的姻亲关系,不得已陪着李世民去了一趟江南,心里已经愧疚万分了。后来,刘子秋不仅赦免了他的死罪,还让他进入天下中枢,这份以德报怨的厚恩,让长孙无忌更加难以自容。几番思量之后,他觉得能当选一名大学士已经出于望外,再不愿争什么首相了,于是在临进场之前,做出了退出选举的决定。
竞争很快在李世民和杜如晦之间展开,他们的表现比其他年轻人又明显高出了一个层次。最终,李世民以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赢得了满堂喝彩,从而夺下了首相的宝座。
这次意外已经超出了刘子秋的掌控,但他本来就是要削弱皇权,直至把权力交给天下万民。所以,这种情况却也符合他最初的设定。
虽然情况有些失控,但让李世民掌握大权,刘子秋并不十分担心。来自后世的他明白一个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设立内阁的目的只是处理朝廷的日常事务,把刘子秋自己解放出来,而调动军队,却必须经过刘子秋的同意。这支强大的军队可以说是由刘子秋一手缔造起来的,在军队当中,没有人比他更有威望。这种威望,可不是单凭首相的一纸命令就可以代替的。而且,刘子秋一直在给他的将士们灌输一个理念。他们是国家的军队,是为了整个大汉王朝而战,而不是某一个人的私军,不是为某一个人而战,哪怕这个人是大汉皇帝,是他刘子秋也不行。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队不为个人所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制度。按照大汉军规,即便是李靖这样的大将军,一次最多也只能调动三千兵马。皇宫护卫如云,要是有人真想造反,这三千兵马连宫门都打不下来。那样的话,刘子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另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制度也让刘子秋彻底打消了顾虑。按照大汉律例,首相每届任期四年,最多只能连任一届。如果不能获得连任,以后也不能再次参选。也就是说,李世民最多担任八年的首相。这八年中,刘子秋仍然年富力强,完全有能力掌控局面。要知道,在大汉王朝百姓心目中,他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一个拯救万民于水火中的人。
…
对于刘子秋同意让李世民担任首相,高秀儿很生气,毕竟这个家伙差点伤害了她们母子。自己倒也罢了,可刘思根是她的命根子,又岂容他人伤害。为此,高秀儿好几天没有搭理刘子秋。在整个大汉王朝,或许也只有她敢这般对待刘子秋。
大概是为了缓和高秀儿的怒气,李世民担任首相之后的第一件举动便是向刘子秋上表,请求他早立太子。刘思根是嫡长子,又能文能武,还有一手得自孙思邈亲传的高明医术,如此全才,自然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立嫡以长,无论是国还是家,自古以来都是这个规矩。这样做,可以避免诸子为了争夺帝位或者家产而自相残杀。
但是来自后世的刘子秋却很清楚,历史的经验证明,这个规矩并不能阻止兄弟相残。无论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还是那些几辈子吃用不尽的家产,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在这种诱惑之下,许多人丧失了理智,泯灭了人性。而且,这个规矩还有个极大的弊端,谁也不能保证长子就是最优秀的继承人。即使长子足够优秀,谁又能保证长子的长子也同样优秀呢?
刘子秋一直试图寻找破解这个难题的办法,但却总没有成功。没有办法确立一个新规矩,立储的事情也就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下去,所以才拖到今天。不过内阁制的最终推行,以及两个代表大会的设立,却让一直困绕他的难题迎刃而解。
皇帝的权力分给了内阁和代表大会,决定国家命运的就不再只是皇帝一人,而是整个内阁和代表大会的集体智慧。皇帝的能力好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皇帝的存在更多的只是一种象征意义。所以,由谁来担任这个继承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