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管吏部的大学士杨景辰问道:“陛下,胥吏数量庞大,是官员的数倍之多,若是想要改变现状,怕是不易。”
朱由检摆了摆手,“杨阁老,你分管吏部,应当知道,在我大明,官员通常负责决策,而执行也是由胥吏负责。”
“胥吏执行,难免趁机打劫,我朝为防止吏害,又实行重典治吏。可效果,微乎其微。”
“据朕所知,在地方,除了县衙聘用的胥吏外,还有白役。何为白役,就是衙门不发禄米,他们白为衙门干活。他们图什么呢?还是说他们就这么大公无私?”
“对于胥吏,堵不如疏,治不如防。”
“首先,承认胥吏的地位。既然府县的衙门里都是胥吏干活,那么,我们就给他们地位。”
“县衙六房,设司吏、典吏,都是胥吏。那就把司吏拿到府衙,县衙保留典吏。”
“省级衙门设厅,有参政、副使。府级衙门设局,局的主官,就称司吏。县级衙门,改设科,科的主官就称典吏。”
“司吏的品级定为正九品,典吏的品级,不入流。”
“司吏,典吏的人选,可以从府县胥吏中晋升,也可以从省级衙门里挑选表现好的往下派。”
“我们给予胥吏上升通道,给他们盼头。”
“同时,严格审查胥吏的任用,所有省级衙门使用的胥吏,全部由吏部选派。府县使用的胥吏,由省里选派。另外,给予各省一定的自主权,县衙中典吏的任命,由各省选派,只需要向吏部报备即可。”
“还有一点,今后胥吏的任用,也需要经过考核。科举考的是官员,那胥吏以后也要经过考试且合格之后,方能就职,不能再像之前那般世袭了。胥吏考试,由各省统一组织,吏部选派官员监督。”
“此外,取消胥吏的贱籍,归于户籍,只要胥吏清白无事,其子孙也可参与科举。”
“给胥吏上升通道,并将他们的子孙绑在上面,他们才会爱惜自己的羽毛。”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皇帝,所图甚大。
吏部尚书温体仁隐隐有些担忧,“陛下,给予胥吏优待是好事。只不过胥吏以后考试合格后方能任用,那现有的胥吏若是照用此法,恐生动荡。”
朱由检不以为意,“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现有的胥吏,照旧。以后的胥吏,逢进必考。”
“再说了,给了他们上升通道,取消了他们的贱籍,允许他们子孙参加科举,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倘若生事,他们不担心自己,难道还不担心因为自己而影响子孙科举吗?”
礼部尚书贺逢圣忽然想到了什么,“陛下,既然司吏、典吏已经是朝廷命官了,臣斗胆,或许可以任命一些屡试不中的童生、秀才担任此类职位。”
朱由检眼前一亮,举人,就已经拥有做官的资格了,可秀才、童生并没有,这样一来,岂不是将天下的读书人,全都笼络住了。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朱由检想了想,觉得不算太可取,“贺尚书的想法,很好,也可以择一地先行试行。”
“只不过,胥吏能做的事,很多官员都做不了。选派一定要从严,先用胥吏常做的数算等考他们,考核合格后,再行任用。绝不能用那些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朱由检看向众人,“地方的官制变了,那中央的官制,也要变一变。”
“像户部,原来有十三个清吏司,现在细分为银行,仓场,农业司,财政司,都设有侍郎统理。刑部,原来也是有十三个清吏司,现在细分为了治安司,刑狱司,也都设有侍郎统理。”
“户部、刑部如此,其他衙门也要如此。比如说礼部,主客司和之前的鸿胪寺一样,并入理藩司;精膳司并到光禄寺;祠祭司并到太常寺。”
“之前设立的宣传司,并到仪制司,掌管礼文、宗封、官风、民风、学社以及史书典籍的出版印刷。”
“把仪制司管理学校的职能单独拿出来,成立教育司,管理科举、学堂。”
“僧录司、道录司不变。”
“工部的屯田司裁撤,有关民屯的职能就划归户部农业司,有关军屯的职能就划归军需部。”
“掌管马政的太仆寺,并到兵部车驾司。”
“部下设司,皆增设侍郎统理。司下设局,局设郎中、员外郎、主事。”
“吏部,保持不变。”
“天下税务,皆归税务司,其他衙门尽快交割相关职能。”
“另外,户部下再设一民政司,掌管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惠民事宜。各省府州县也要设立民政机构,百姓的婚丧嫁娶,皆需要到民政司报备。丧则销户,嫁娶则颁发官方证明。”
“其余未提到的衙门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内阁会同六部,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其他人一听,这变动可太大了,但他们也都支持。原因无他,官员的数量增加了。光是六部侍郎的数量,就得多出一半。
相对于增添的官员,裁撤的那部分,根本就不叫事。中央的位置不够,那就往地方上派。
谁不想当官呀,谁不想当大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