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岛,陈宜中一大早就来到摆渡船,他手握从元营中传出来的好几个消息,迫不及待的要来找祖王爷,一为禀报,一为证实。陈大早已将摆渡船靠近轮船,等着祖王爷的出现。
自从穿越过来,赵德芳还没有睡过一次懒觉,这次他确实累了,从王家湾骑了一个时辰的快马,颠的他五脏六腑都要散了,又在金塘岛方兴营寨喝了夜酒,又连夜赶到舟山岛,都是半睡半醒中。最终,他还是忍受不了早上的闹钟那滴滴滴的响声,揉了揉太阳穴,伸了个大懒腰,挣扎着起了床。
洗漱完毕,赵德芳深深呼吸了几口空气,开始了他每天的晨练。
半小时的晨练结束,赵德芳看到陈宜中在摆渡船上正等着他。赵德芳来到摆渡船,陈宜中连忙将消息呈给他看。
第一条消息是四万户奥鲁赤阵亡,尸骸已经运往大都,死因未明。
第二条消息是元军战损一名万户,一名副万户,还是兄弟两个,五名千户、十二名百户、兵士三千余人。
第三条消息是元军铁骑折损一千有余,两名副将,三名百户丧命。
第四条消息是张弘范被停职,等候发落。
“都是好消息啊!”赵德芳盯着陈宜中,陈宜中目光里满是征询。“这些应该没大出入,就按此登记在功劳簿上吧。”赵德芳浅笑道。
陈宜中欣喜若狂,经过祖王爷的确认,那这场仗可是大胜特胜之仗了,这战果也太大了,哪一个拿出来都震人心魄,真是不容易。他眼含泪光,赶紧去找文天祥了,他要将这些消息尽快散布出去,让那些仍在苦苦守城、四处逃难的大宋军民分享好消息,好好庆祝一下。
陈宜中来到文天祥船上,文天祥也是早就起来,正指挥着杜浒、余元庆、金应等一众门生忙碌着。
两人略一商议,就由杜浒执笔,将几条消息合并,末了,加上“凡认不清大势,再投降元军者,夷三族。”最后画上两个箭头,意指此消息要连续接力传递下去。
“赶快发,同时呈报太后。”两人看了数遍,确认无误后,催促杜浒赶紧发送出去,杜浒连忙安排去了。
很快,临安城谢太后、扬州李庭芝、温州江万载、宁波朱清等人第一时间收到了消息,然后再经由这些地方散发,两天之内,那些尚未被元军占领的州府县也都接到了消息,桐庐的赵孟頫,兴国的巩信、龙泉县孙桌、永新县彭震龙,吉州的黎贵达,宝庆的张虎,衡山县赵瑶,司空山张德兴、傅高,潮阳的刘子俊,泉州的蒲寿庚,以及广南路大部分地方,都相继收到了元军惨败的消息。又过了几天,即使是最隐居的青莲师太也收到了这个消息。
所有人第一眼听到消息是不信,然而随着越来越广泛传播,越来越传的神神秘秘,大家也不得不相信这就是真的。那些对宋朝忠心耿耿的人,收到消息后都是欣喜若狂,更加坚定了对宋的忠诚,一些飘摇人士看着落款处那“夷三族”三个字分外扎眼,诚惶诚恐的想着后路。
消息传播是后话,再说赵德芳,用完早饭后,立即约上张世杰和邹凤,几人快马加鞭赶往工坊。他将陈空崖还给了方兴,那里才是他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将唐珏的炮组交给了陈大,至于茶伦和萨仁图雅,仍呆在他的船上,由陈云汐教她们认识汉字和学习算学,陈大一刻不离的护卫着。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打铁坊。坊内灯火通明,赵德芳送来的发电机嗡嗡嗡的响,炼铁炉底部的鼓风机也在尽情嚎着。
见到祖王爷到来,张二郎等人赶紧过来参见。
“张匠首,燧发枪进展怎么样了?”赵德芳问。
“这是样枪,还请祖王爷检验。”张二郎将众人领到一间单独的库房,一杆制作好的燧发枪静静躺在那里。
赵德芳拿起枪支,试了试分量,估计约有十余斤重,最重要的部位就是弹簧连着砧石和火石的地方,扳机和击锤相当合拍,枪管也比较光滑,赵德芳知道枪管里还没有镗线,目前的水平还制作不出来。
“不错,不错,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制作出来,张匠首劳苦功高。”赵德芳道,“咱们去验枪去”。随后,他拿起燧发枪,带领众人来到户外。
户外早已摆放了一张桌子,远处两百步开外摆放了一个木板靶子。张二郎从怀里拿出一盒铅弹和一个引火药袋子,每个铅弹都是用亚麻布油浸染后包裹着,这费了工匠们很大心神。
赵德芳先是将枪身侧面的一个铁条取下来,再拿出一颗铅弹,从枪管前面塞进去,用铁条捅到枪膛底部。然后,他打开枪膛火药池盖子,将引火袋里的火药装进一些到枪膛里,将盖子盖上,压紧实,这个火药池和枪膛就相当于一个压力舱。
接着,赵德芳举起了枪,将弹簧连着的击锤挂到扳机上,对着远处那个靶子瞄了瞄,随后扣动了扳机。扳机钩下落,张开的弹簧不再受羁绊,带着击锤击向枪膛处的燧石,燧石受到外力碰撞,火星四溅,引燃火药,火药爆发出来的能量转化成巨大的压力,推动着与枪膛相连的枪管里的铅弹激射而出。铅弹高速喷出枪口后,带动了空气急遽压缩,发出“砰!”的一声响,铅弹则继续往前飞,霎那间,远处的木头靶子发生了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