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轻工业区的设想
回到扬州后,杨宪越想越觉得纺织业可以搞一下。
之前仅仅局限在羊毛加工,做羊毛衫上。
局限性还是太大。
江南本就是纺织业发达地区,明记接收的沈家产业里头,就有好几个纺织厂。
不过事情没这么急,最少,杨宪也要先好好了解一下如今的大明纺织行业情况,知道大明如今的棉花产量,才好做统一安排。
杨宪要做的是用棉质的衣服,去替代如今的麻衣。
这个工作工程量会很大,到时候得直接喊王月悯过来主持。
纺织厂选址的话,杨宪仍旧是决定放在江南,最好就直接建在长江边上。
这是因为杨宪想要利用水力。
蒸汽机毕竟如今还未纯熟。
而纺织机,水车,传动系统的研发,这些都是现在马上就可以发展起来的科技。
到时候源源不断的长江水力,将会成为纺织厂发展的重要引擎,杨宪甚至日后想要在长江附近直接规划出一个轻工业区,如今仅靠扬州一地,已经完全无法满足杨宪心中商业版图的规划。
中国的古代的发明,基本上都只具有实用性,而没有逻辑性。
一种发明,往往是因为某个目的而发明创造,但是发明出来之后,却又往往缺少其功能的延展性。
就好比水车,古中国在荷兰这个国家都还没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水车,但是几千年来,从来没有研究过利用水力资源进行其他用途,直到现在仍旧只有单纯的浇水功能。
这一点,确实儒家思想要背大锅。
在杨宪看来,古代儒家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在历史上也只有宗教能比较,尤其是原时空明清两朝又把科举局限在八股文的范畴后,这种应试教育更是对思想又一次严重阉割。
杨宪喊来了刘坤,让他直接派人去全国各地,了解各地棉花的产量和价格,以及他们的销路。
杨宪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直接做到将资源完全整合、垄断!
根据记载,棉花最早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
我国的话,在南北朝时期,棉花才从南洋诸国正式输入中原地区,只是当时由于纺织技术的问题,人民一直将棉花作为观赏植物,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到了唐朝,唐朝军队灭了西北的高昌,高昌也就是后世的新疆吐鲁番,正好是产棉的地区,因此也就顺带把先进的棉花生产技术传入中原地区。
经过发展,到了宋、元时期,中原地区已经有若干地区种植棉花,这个时候纺织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个时候,棉织品还是作为奢侈品存在,只有勋贵之家才得以一见。
这个时期,衣物的主流材质是丝绸、皮草、以及麻。
棉花全国规模内的普遍种植和纺织技术发生质的提高,则是要到明朝中期。
可基础却是在洪武年间打下的。
这一点还得夸一夸老朱同志。
朱元璋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个优秀且有远见的农民。
元末明初,经过20多年的长期战争,中原地区已经满目疮痍,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是增加人口、恢复生产,他先后出台多项措施,减免租税、开垦荒田、兴修水利等等来增加人口、恢复生产,他还下令每年考核农桑作为官员的年终考核,不合格者会被降罚。
朱元璋特别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出台法令规定农民必须拿出一部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
早在立国之初,朱元璋就曾下令,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如拒不执行,还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这样一来种植棉花的面积就大大提高了。
如今已经是洪武八年。
这个基础已经打得很好,也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杨宪这个时机发展纺织业,正好顺便摘桃子。
如今明朝国力每一天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南方地区,以扬州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百姓们一个个更是朝着小康的大道上奔跑。
随着百姓们慢慢富裕起来,原先的麻布就会慢慢被淘汰,对棉布的需求就会跟着逐年增大。
到时候整个大明市场有多大,简直无法想象。
等待刘坤去调研全国棉花种植情况的这段时间里,杨宪则是依托系统,划出几套能够借助水力的纺织工具,然后让明记手底下的木匠对照着进行批量打造。
京城那边。
朱雀街,最繁华的大道上。
一座两层楼,七进宅院的府邸前,挂上了一块崭新的牌匾“大明银行”!
银行大门前两侧站满了各级官员。
站在中央的是杨思义,此时他那张老脸是面带笑容,满目春风。
杨思义也算是跟着朱元璋的老人了,当时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专门设置了负责钱粮的司农卿,这一职就是由杨思义担任。
为人兢兢业业,一身正气。
因此这次创办大明银行,负责具体业务的主官,朱元璋第一个人选就想到了他。
杨思义
read3();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