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种下去后就得耐心等待,作物的生长都要根据节气来,一点儿都急不得。
所以李云龙把美洲作物种下后安排几个会种田的人看护试验田,然后就开始忙捕鱼的事。
这可是立刻就能解决口粮问题得大事。
他在附近订购的两副渔网已经织好了。千户所还有两个会修船的工匠,他们干点儿简单的木匠活儿自然也没问题。
李云龙指导他们做了挡水板安装在渔网上,两张单船中层拖网就弄好了。
那艘两百料巡船的船老大名叫郝平安,是个快五十的汉子。他听李云龙说用这种网能够捕到更多的鱼将信将疑,早就等不及出海实验一下了。
四月十一,天空晴朗,风浪不大,李云龙早早就来到了船上。
这艘哨船大约有一百料,也就是三十多吨,有两桅四橹,有风则使帆,无风则摇橹,机动性还是不错的。
今天是稳定的东风,船出港后马上升起满帆顺风而行。
李云龙过去放暑假回老家时经常跟着姑父的船出海,对于放拖网这种事情熟练得很。他看看水深差不多了就指导船上十来个军户把一副拖网放下去。
“千户大人,要多长时间能收网啊?”郝平安伸长脖子看着渔网滑进海里不放心地问道。
李云龙随意说了声“大约半个时辰”,然后就坐在甲板上享受温暖的阳光和习习的海风。
据说拖网捕鱼的方式很早就出现了,不过由于网具的限制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一直只能采用底层拖网,也就是拖网只能沿着海底拖行。
由于当时的渔网都是天然纤维编织的,很容易被海底突出物刮烂,所以底层拖网对海底条件的要求较高,必须要在海底开阔平坦的海域才能进行。
李云龙直接采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研制成熟的中层拖网,网具不受海底情况影响,只要顺着风一直拖就行了。
趁着这段难得的惬意时间,李云龙就和船上这些浮山所的军户们聊起了家常。
郝平安他们说以前都是给千户大人打鱼和运货的,忙活一年也难得温饱。李云龙就保证只要他们好好干,明年肯定会让他们吃饱穿暖,他们的孩子还能读书识字。
郝平安听到孩子能读书识字,立刻眼睛里就闪动起热切的光芒。
“千户大人,属下们都打定主意跟着你干了。属下们一定好好干!”
李云龙连忙问道:“我第一次上你这船,以前也没和你们说过几句话,你们怎么就打定主意跟我干了?”
郝平安道:“这些天小的们打到鱼就给湛山工地送去,听干活儿的人说他们不但一天三顿好米吃着还有鱼吃。
小的们从来就没见过对咱们军户这么好的官,都觉得跟着千户大人有盼头。”
唉,这时候的人真的太容易满足了。
其实李云龙经常给湛山修工场的军户们吃的是高粱米和小米,但显然他们只要吃饱就知足了。
李云龙看到郝平安等人一副满怀希望的样子又加了一把火。
“我肯定是想让咱们千户所所有人都丰衣足食,但是具体到每个人他能过上什么样的日子还要看他自己。
有本事的人呢,只要在我手下我一定让他吃香喝辣;没本事的人呢,虽然肯定饿不死,但也说不定得吃糠咽菜。
我这人就喜欢有本事的人,所以你们谁想过上好日子就都拿出本事来。”
这样啊!
船上这十几个军户立刻陷入了无限遐想。
李云龙穿越前用的都是尼龙网,强度那是刚刚的。
他不清楚麻绳编织的渔网强度怎么样,第一次进行拖网作业只能先试试看,所以估摸着大约一个小时就决定收网。
唉,没有表啊,估算时间是个麻烦事。
李云龙打定主意要从欧洲买几个钟表回来。
他记得好像欧洲传教士曾经向大明皇帝进献过钟表,那么这个时候钟表已经被制造出来了。
虽然此时的钟表肯定非常不准确,但李云龙又不是打算用这些钟表计时。
他的打算是让大明的工匠见识一下欧洲钟表的结构,研究一下制造发条,万一有人改进出实用的钟表呢?改进总比发明容易吧?
思路一旦打开就立刻发散开来。
欧洲的发条打火枪是不是也要来几支?让工匠们见识一下欧洲的机械设计嘛。
以后造船、造锅炉需要用到铆接和钣金技术,那么欧洲造板甲的工艺也可以参考一下。
那么造板甲的工匠也来两个吧!
正在李云龙脑子天马行空的时候,郝平安他们已经把网拖到了船边,军户们立刻欢呼起来。
“这么多鱼!”
“哈哈,货不少!”
谁知在欢呼声中却传来噗通一声,结果就有军户惊叫起来。
“谁掉下去了?”
李云龙回头一看立刻发现船上少了龙五。
龙五虽然不是旱鸭子,但他只在河湾里狗刨过。
海上的风浪可不比河湾!
李云龙吓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