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康二年,三月初八,晚戌时。
谯郡被困再有一天就三个月了。
陈望坐在郡衙大堂上,正听着来自于负责全城后勤主官的郗恢汇报。
郗恢原本白胖的圆脸也明显两腮有些凹陷,他愁眉苦脸地低声道:“城内粮食日趋紧张,肉脯和鱼干已经没了,米粥里面的米粒逐渐稀少,目前军心尚稳,但再下去一个月将会断粮了。”
“向城中百姓购买或者借一些可不可行?”陈望手抚下颌,倚在座榻靠背上问道。
郗恢边点着头边回道:“若是如此,恐城中人心真就不稳了。”
“嗯,到时再说,沉住气,再坚持坚持,城外已有援军集结,只等时机了。”陈望安慰道。他又胸有成竹地接着说:“兖州军是父亲旧部,久经考验,不是乌合之众。”
“要不要把轮班守城军兵的那顿加餐稀粥免了?”郗恢小心翼翼地问道。
“那更不可取。”陈望断然否定。
郗恢哀叹道:“唉!我想贵府的涮羊肉了。”
“阿乞,你越想这个越饿,你应该想想我大晋建兴四年长安被匈奴所困,都易子相食了,你小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当心啊,军心若乱我斩你头颅。”陈望似笑非笑地看着郗恢道。
郗恢脸上绽放出笑意,“哈哈,欣之兄,你要学曹孟德斩军需官吗?那我现在就辞职。”
“你小子辞职,我就断了你的粮。”
“那不成,让我吃顿涮羊肉再斩。”
二人正说笑间,只见兖州参军谢琰手里拿着一支箭矢从外面匆匆走了进来。
陈望心中一惊,今晚是他和桓伊值守城头,莫非秦军有什么动作?
来到近前,谢琰躬身施礼,“末将参见前军将军。”
“瑗度,没有外人,坐下说话。”陈望挥手,温和地道。
但见谢琰原本生的也是白白胖胖,但现下脸上的一双凤眼更加显得大了几分,布满了血丝,活像两只冬枣一般。
郗恢在旁笑道:“瑗度,我越看你长得越像府里元日节挂的招财童子了,哈哈哈。”
“阿乞,你莫说笑,我们晚上的米粥越来越少了,值守军兵可是在饿着肚子守夜啊。”谢琰紧锁双眉,边埋怨边上前把箭矢放在了陈望案几上。
陈望这才发现,箭矢上用绳子紧紧绑了一片布帛,于是问道:“这是……”
谢琰坐下,接过亲兵递过来装有热水的陶碗边道:“这是西城门箭楼柱子上发现的,是氐贼阵营中有人射来的。”
“哦……”陈望心道,六十五万大军,终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儿,总会有点其他消息送上来的。
于是,解开上面的绳子,把布帛展开,只见上面寥寥草草写了几个字,“王猛已还京,苻融接。”
陈望心中大喜,情不自禁地把布帛拍在了案几上,郗恢、谢琰赶忙过来一起看,也是高兴不已,都知道王猛走了这可是去了一座横亘在心头的一座大山,如释重负。
谢琰看着陈望一脸喜色,忙问道:“欣之兄,王猛一走,可有了解围之策吗?”
陈望并不回答,吩咐身边亲兵道:“快去把左卫将军请来。”
然后站起身来,对二人道:“此事不要声张,你们俩各自去忙吧。”
谢琰和郗恢一起躬身施礼道:“卑职告退。”
二人走后,陈望在大堂内开始来回踱步,边思忖起来。
不多时,陈安从外面快步走上大堂,陈望拿起案几上的布帛,递给了他。
陈安看罢,长吁了一口气,问道:“欣之,王猛一走,有何打算?”
陈望把手伸向了大堂西侧的沙盘,做了个请的姿势道:“叔父,我们去那边说。”
说罢,二人来到沙盘前。
陈望先未看沙盘,看着陈安道:“叔父,距封厉英勇赴死已有两月,说明谢玄及朝廷援军在外面也屯扎了两月,他们也是在等待时机,如今王猛已走,我们应该有所动作,才能与援军里应外合一举破敌。”
陈安点头道:“我也是此意,王猛一走,心腹大患已除,我们就得来点动静,提示一下外面救援之军可以行动了。”
“如果里应外合,共同发起攻击,应该是哪个方向合适?”陈望看向沙盘问道。
陈安一手抚着八字胡,伸出另一只手得食指毫不犹豫地指向了西门,“应该是此处才对。”
陈望暗暗佩服,真是不谋而合,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大将,直觉判断力都是八九不离十的。
“问题是谢玄也会从西门进攻吗?”陈望问道。
陈安胸有成竹地笑道:“哈哈,欣之,你放心,谢玄从一介儒生时就被谢安派来了广陵,在我麾下训练北府兵,所学皆由我教,他必定会选择西门的。”
陈望放下了一半心事,又提起了另一半继续道:“方向明确了,但也不能让谢玄贸然进攻,氐贼以逸待劳会令我军损失增加,得想办法令苻融攻城才对,最好连攻数日,令氐贼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之时,胜算就事半功倍了。”
陈安眼前一亮,不由得挑起了大拇指,一边赞叹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