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李世民的心腹,柴绍一直以来都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便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李世民的心中,柴绍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将领,更是亦兄亦友的关系。
所以,在李恪跪地聆听李世民手赦的时候,柴绍便一直有在留意李恪的反应。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相对于李世民这么多的皇子和公主。
相比较太子李承乾从小就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聪明才智,越王李泰,从小喜好文学,憨厚可掬。
李恪如今就让人有些看不穿,她母亲杨妃一直低调,李恪从小也不爱出风头,给人一种沉稳内敛的感觉。
然而,在最近两年,李恪却渐渐展现出了他的果断和聪明才智。
无论是在长安城开酒店做生意也好,还是在随后的流觞诗会上一举成名,以及后来的与突厥使者的赌斗,再到被掠走后,单枪匹马的收服众多山贼。
都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他。
在聆听李世民手赦的时候,李恪跪在地上,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或抵触的情绪。
他的反应让柴绍感到惊讶。
要知道此时的柴绍,虽然还是领着武将的官职。
但多年的戎马生活,以及多年的政治风雨,让他早已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政客。
他知道,这次对于李恪的封赏,以及封地所在的位置。
都是大有讲究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封赏和置换。
背后都蕴含着李世民的政治意图和深意。
可李恪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表现出过分的激动或欣喜。
这让柴绍对李恪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只不过柴绍出身名门望族,虽然现在也是国公之列,但他也知道,但凡涉及到皇室的事,最好还是少管为妙。
虽然柴绍对李恪的聪明才智和冷静应对抱有赞赏,但他也明白,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纷争复杂,不是他一个外臣能够轻易插手的。
就算是他的结发妻子,平阳昭公主还健在,对于这种事情,估计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所以,他只是默默地看着李恪的反应,心中虽有诸多感慨,但并没有多说什么。
他知道,无论是对于李世民的决定,还是对于李恪的反应,他都不应该过多评论。
作为臣子,他只需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皇室最大的忠诚。
至于皇室内部的纷争和权力斗争,那是皇室自己的事情,不是他一个臣子能够干预的。
况且,也许这一切都是他想的太多,李恪一个年纪不大的半大小子,现在还不懂得,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毕竟,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突然得到如此大的封赏和权力,难免会有些不知所措。
或许,李恪现在正沉浸在喜悦之中,还没有来得及去思考其中的深意。
因此,在李世民的手赦颁布之后,柴绍立马换上了一副笑脸,对着站起身来的李恪贺喜道。
“恭喜蜀王殿下了,荣封幽州大都督,督十州军事,实乃我大唐少年英雄也!”
李恪听到这句夸奖,连忙拱手行了一礼,道:“柴公谬赞了,可当不起这句夸赞,估计也只是阿耶想让小王简单的锻炼一下罢了,具体的行政和军事,自有刺史管理和统辖,小王也只是一个摆设。”
“说到这里,还没有恭喜柴公,荣升左武卫大将军,小王这次若是没有柴公的提携和帮助,焉有今日之成就?”
“哈哈哈哈哈....”柴绍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笑声后,满意的对着李恪说道。
“殿下,错了,你今日之成就,乃是靠你自己努力得来,与我可没有什么干系。要不是殿下献出夏州城,搞不好老夫还在夏州城下吃灰呢!殿下有如此大才,将来必定能够成为大唐的柱国之石。”
柴绍微笑着摇了摇头,夸奖道。
李恪闻言,立刻谦逊地说道:“柴公太过抬举小王了,我一定竭尽全力,不辜负阿耶的期望。”
李恪微微一笑,但眼中还是不可避免的闪过一丝复杂的思绪。
“好!你有此决心,柴某也甚感欣慰。但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讲。”
见到李恪充满决心的话,柴绍觉得不管是出于提携后辈,还是为了大唐疆域的稳定,都有必要提醒一下李恪。
李恪听到这句话,连忙作揖道:“柴公,你是朝廷的柱石,见多识广。您能够浪费韶华指点小王,是小王的幸事,哪有什么该讲不该讲的。”
柴绍听到李恪的这句话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他点点道。
“好好好,那殿下就当我胡邹邹几句。”
说完,他收敛起脸上的笑意,一脸慎重的再次说道。
“殿下,暂且不表陛下是锻炼你也好,还是让你虚领此等要职也罢,但幽州和胜州等数地,大多乃军事重镇,再则你之封地,大多与突厥等部落接壤,矛盾不断,需小心谨慎行事,切勿大意。”
不管柴绍的话出于什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