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波老龄化的工作系沟通方式后。
在没有课的时候,李景霖便去往《帝陵》工作室那边。
和主创团队见个面。
也没谈工作。
单纯就是吃个饭,闲聊混混脸熟。
接下来的交流工作,大小事项,基本都可以靠远程视频会议讨论,或是私下视频交流解决。
不会吧,不会真有网络不用,拿腿来回跑业务的人吧!
...
时间慢慢度过。
李景霖的工作,也步入正轨。
根据纪录片的内容走向,开始细致的进行细节的钻研,并且为内容制作配乐。
这天。
李景霖日常来到学校里。
给本科学生们上大课。
“以上,便是音乐所具备的基本职能。”
在系统讲解音乐职能之时,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问了起来。
“老师,你讲了很多的音乐职能,但为何没有讲关于批判性的内容?”
其余的同学抬起了头。
实际上。
在音乐专业的文化课上。
是会有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的。
而这些作品中,自然会有许许多多的歌剧,音乐剧,标题音乐,伟大的作曲家们,往往可以赋予其批判性。
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有时候看作品分析,也是会分析到作品在关于批判上的内容。
而恰巧。
李景霖所上的课,正是之前曾经和院系内教授们说过的学科。
【现代化,数字化,并且着重培养一下学生们在音乐与文化,社会问题关联上的思维。】
《现代音乐社会学》
实际上。
音乐社会学早就已经有了。
只不过,论证的东西是有很多的。
比方说,什么人本主义思想,社会学基础等等,是一门基于社会学之下的分支,或是音乐学下的分支的一种交叉学科。
只不过,李景霖所教的这些东西,与此微微有所不同。
按理来说。
这样的学科。
更应该去描述音乐作品之中,具备的一些批判性,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或者社会是否会影响音乐作品中的一些价值导向等问题。
可是,李景霖在提到职能的时候,却丝毫不提这一点。
“这位同学问的很不错。”
李景霖微微一笑。
旋即认真的开口回答道。
“音乐,不具备批判性!”
学生们面面相觑。
开始发懵。
“实际上,音乐,是一个载体,可以承载文化,思想,这的确是不假的,但你要知道,承载的这些东西,本质上不属于音乐,而是属于哲学向,或者文学。”
“音乐本身不具备批判性,但音乐作品具备!”
说到这里。
李景霖微微一笑。
“音乐是一种抽象艺术,其四大社会职能,是认知,教育,审美,以及实用功能。”
“音乐,是一种审美调节的工具,它可以极大的放大情感的因素,而能够放大情感,并且兼具了审美属性的这个功能,可以很好的去为文学思想所服务!”
“是的,音乐作品中所具备的批判性,是来源于文学的,而在音乐作品中,音乐,是文学内容的一个载体,一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众位同学们恍然。
不由得连连点头。
这么一解释,很多东西便清晰明了了起来。
以往,为了考试,背课文,读死书的情况,的确是不可避免的。
比方说...
xx的xx作品很经典,必考。
那么,自然会有很多学生开始看各式各样的解析。
但有时候往往比较容易忽视本质。
学生这么一问,李景霖这么一解答。
很多脉络便清晰无比。
像是一些比较明显的承载方式,是最好理解的。
比方说,歌剧,音乐剧,或是歌曲。
都是带歌词的。
想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性。
基本全是由歌词来承担。
在这样的情况下,音乐,是文学的载体。
而有些不太明显的...
比方说,著名的小提琴曲,《梁祝》,就用一种十分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描述了包办婚姻所引发的悲剧,具有批判性。
虽然。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没有歌词的。
但它的背后,是有一整个“民间传说故事”或“文学作品”的内容担当的。
是一种“运用音乐的形式,去表达文学内容”。
说到底,具备批判性的,还是文学,并非是音乐本身。
“好的老师,我懂了。”
见同学明白了。
李景霖便点点头。
继续开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