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量的素材中,选出最具有数据竞争力的几首歌曲后。
这几首歌曲,便将汇聚到绝大部分的资源。
对于单个作品来说,能够通过筛选后,推广资源的曝光数据提升,将会是极其恐怖的。
许欣和刘晨阳已经觉得自己很有接受度了。
但知道详细数据后,还是震惊了。
假设,一千首歌曲,在宣传曝光资源的投资是一千,那初期来看,每首歌的曝光度为1。
而第二轮,或许这一千的资源只需要这八九首歌平分,曝光能变成近一百倍?
真的只是简单的一千资源分配给这几首歌曲吗?
是,但不全是,因为,这第二轮的曝光,必然会提升,总投资很可能是一万。
对于单首作品来说,这起码会达到数千倍的曝光提升。
指数级的增加都很难有这么恐怖,因为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核爆式的曝光增长反应。
这种情况下,这几首歌在吸量的数据上就会更加直白,清晰,且差距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
继续筛掉三分之二。
剩下的幸存者,会更加集中资源进行推广。
完全市场化的商业竞争,厮杀程度非常猛烈。
赢家通吃,败者吃p。
对于基层的创作者来说,摆在眼前的就是这个事实。
这短短的一周里。
许欣和刘晨阳见识过太多基层的音乐创作人了。
在面对作品扑街的结果时,那简直是习以为常,而一旦不小心挤进去了,那真的可以说是狂喜。
颇有一种范进中举的美感。
要么没啥价值,要么一朝起飞,而想要起飞的概率,无异于是大海捞针。
音乐作品的质量确实也很关键,但不会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赶上风口了,或是一些运气,这都相当重要。
而到了这个时候,许欣和刘晨阳也终于才明白,为什么业内原创音乐人会十分接受几千块钱的买断价格。
一个月做出几首曲子,起码有音乐公司来收,旱涝保收。
如果自己搏一搏?
别说你没有人家的推广资源了,哪怕就是有资源,那到底得推多少年,才能赶上这十足碰巧的机遇呢?
那答案就变的很简单了。
“果然啊,这和咱们的是两种模式。”
许欣和刘晨阳忍不住咂舌。
在古典音乐演奏这方面,想要出人头地,那唯一的方式就是变强。
去参赛,拿奖,开音乐会,展现出硬实力,这样自然就会有一定的正面评价,慢慢积累。
直到被看中,签约唱片公司,便开始跑音乐会,发唱片,接商演。
大富大贵虽然也是挺难的,但如果你有硬实力的话,起码衣食无忧。
并且,这进步的方式与前途的路子是很明确的。
变强。
运气也很关键,但起码没流行音乐的推广这么刺激。
“其实,仔细想想的话,这和霖哥跟咱们说的【市场需求】与【人群受众】有不小关系的。”
在感慨之余。
刘晨阳也不由得沉吟了起来。
“听众有需求的话,自然有市场,但提供市场的人却决定了市场,有时候往往没得选。”
这模式确实十分运气,但也不代表其中完全是随机因素。
歌曲能火,也必然是有原因所在的。
要么符合听众市场,要么符合zb市场。
想到这里。
刘晨阳和许欣对视一眼,开始有了明悟。
也大概明白李景霖想让自己学到一些什么了。
那便是...
到底是zb市场决定了观众需求,还是观众需求去决定zb市场,这方面,一直是需要进行调整的。
zb的竞争带来了内卷,但内卷产生进步的动力,音乐的商业化是能促进行业进步的。
但如果过度的zb化,却会让音乐被异化成工业品,重心便不在音乐之上。
古典音乐其实也是如此。
很多人觉得,你玩你的古典就去一边玩你艺术。
这样的认知本身便是错的。
任何音乐都非常需要商业化,但不该商业化的过于离谱。
将音乐分隔开来,其实便是音乐工业化下的一种审美降级的产物。
正如李景霖说的。
你靠着工业化的音乐,低欣赏门槛的东西,吸引了大量的粉丝。
接下来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创作内容,多玩点nb的东西,这样,几年后,便会是一群审美水准很高的听众。
因为,粉丝这玩意,在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只要你玩的不是特别过分,还是会追捧你的。
引导是很重要的。
所以才会有市场之上,智障偶像的粉丝逐渐弱智化,以艺术为名搞妖魔鬼怪的艺人粉丝邪门化等各式各样的奇葩景象。
所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