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儿纸面优势很明显,就是武德充沛。
一架提供的火力相当于六辆制式火箭炮发射车能提供的火力了,也就是相当于一个营级的火箭炮火力密度。
但是劣势更多,多的数不胜数的地步,首先就是火箭炮发射架炮管子多不代表就好,更不代表投送火力密度更高。
因为每发射一枚火箭炮都会造成炮架产生震动,严重影响下一发火箭弹的精度,而且发射的越多震动就会越大,所以每发火箭弹发射的间隔都会设定在0.5-0.65左右一发,还会采用错位发射。
如第一轮发射时1号发射管发射,下一发可能是6号,也可能是8号,反正不会是二号,依此最大程度减小精度损失。
普通的火箭炮都那么麻烦,更别说这240个筒子起步的大家伙了,首先炮架扰动问题它也没法解决,还因为发射架多只能横向布置发射架体本身就无法稳固住,精度自然更低。
而且它也无法采取齐射,你敢齐射发射平台就敢当场侧翻给你看,就算用魔法坚实地面也没用,所以它打完自己的全部火力要按分钟来计算。
最后就是100多吨的车体平台对道路要求也达到了苛刻的地步,陷进去这辈子怕是都别想出来了,还有就是打完后的再装填,基本上需要一個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补齐打出去的弹药。
所以,看起来不错的它实际上几乎没有半点存在的意义,有这功夫调个火箭炮营过来,打的又快又狠,跑路的速度还快,也没什么道路要求。
最重要的是普通车体发射平台,对生产企业没有多少技术性要求,生产批量多了后生产线和生产工人都已经驾轻就熟。
达到了最低的生产成本,最合理的生产工时以及最齐全的配套工厂,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喀秋莎系列从生产线上下来。
所以多炮塔平台被提出后很快就被验证为无用设计被封存了,可偏偏索巴不知道咋想的还真就造出来了,这不是缺心眼是什么?
哪怕索巴搞大口径152火箭弹他都捏着鼻子认了,偏偏整了个陆地火车头出来,莱曼都不想认索巴,怕被同僚给笑死。
“老首长你给我一个机会证明她好吗,我将她给拉过来了,她真的是很完美,很优秀的设计!”
索巴痛哭流涕像个三百斤的孩子,大脸上的哀求看的莱曼眼角直抽:“你应该去海军部门报道的,真别来陆军沾边。”
“唉~算了,我们最近刚好准备配合东线进行大反攻,有多少火力都不够用,算你赶上了。”
“谢谢!谢谢老首长!您受累,我给您捏捏腿!”
当索巴坐在吉普车上带领着两辆圣龙火箭炮来到当地驻军营房时立刻就引起了围观。
不得不承认,抛开别的不谈,圣龙的外表确实威武霸气,按索巴的说法就是‘这就是我们多炮塔神教得圣物!’
光是那个加长到35米的车体上六座60门发射管,总共360个炮筒的发射平台就非常唬人,黑洞洞的炮管子看的不少人密集恐惧症都犯了。
不过在转向进入营地时有一段小斜坡,圣龙的牵引前2后8,6x6卡车头哼哧哼哧废了老鼻子劲儿才慢悠悠的将后面轮子和蜈蚣脚一样多的发射平台成功拉进营地。
第二辆干脆熄火趴窝抗议了,这么长的平台让它6x6去拽真就小马开大车多少带点缺德了。
不过联盟暂时没有生产更大马力载重平台卡车的需求,所以也只能委屈它了。
这一幕看的索巴都有些尴尬的挠了挠头:“意外,这是意外,她的优点到时候你们一定能看到的!”
古尔莱格防线大反攻是对在西线施行快速运动战术的西线集团军群的掩护。
运动战,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机动性去绕行穿插敌方薄弱防御点,后勤补给线,物资中转点等军事力量相对孱弱的弱点处进行快速突击占领,错开不与敌方主力部队交战。
战争是一项动态的艺术,不是单纯按照敌我兵力多寡来计算胜率的。
一支大军想要维持住自身的战斗力,后勤补给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哪怕拥有一百万的军队,粮仓要是被炸了这些人不会比一百万头猪强到哪去。
而西线参谋部的大体计划就是利用联盟手中优势机动力量来打击同盟军的后勤体系。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则是需要整个联盟作为支撑,海陆空三军力量都参与到了其中。
空军部队侦查同盟国军的具体动向,分析测算薄弱点引导地面装甲部队突入,同时提供定点清除敌军强火力目标服务。
陆军装甲集团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断掉绕过的同盟国主力兵团直切后勤补给线,逼迫主力兵团回援动起来。
只要同盟国军动起来,天然占据机动优势的联盟装甲集团就有机会根据对方行军速度的不同所拉开的行军线进行切断分割包围。
以快打快,以点破面,不断切割分化这支军团来达到削弱对方战力的目的。
而同盟国高层想要遏制住联盟装甲集团的突入,唯一的办法就是后撤拉开距离重塑补给线防御,同时采用多线包夹围困,停滞装甲集团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