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整个土地已经被蒙古人占领了,就不能再做那些竭泽而渔的事情了。
这倒是帮了他们很大的忙,冷锋等人假扮成马帮,倒是没有遭受多少麻烦。
当然,这一路上冷锋也见识到了北方的萧条,很多地方已经达到了十室九空的程度。在最北边这种情况还稍微好一点,越往南方这种情况就越严重。
这也可能与长年的征战有关,毕竟靠近南方地区的战事频繁,这里的老百姓早就不堪重负远走他乡了。
北方的问题除了战乱之苦外,还有遇到的大规模干旱,田地里的庄稼今年几乎是颗粒无收。
这一路上,还有很多难民在成群结队的迁移。不过由于到处都是灾情,这些难民也没有地方可去,他们只知道麻木的往南走。
这一路上所到的渔民,他们最大的信念就是南方有活命的希望,这才一门心思的往南走。
现在冷锋才知道,临江城那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难民了。看这种阵势,如果这些难民继续往南方涌去,到时候长江以南一些地区将会被难民淹没。
就是冷锋也觉得头大,他是需要大量的人员不假,但是以他现地的情况来看,这也有个限度的。十万人的规模是他现在所能够承受的极限,如果人数再多的话,不仅仅没有地方安置这些难民,就是他的步子迈的也有些大了。
一旦步子迈的过大,就很有可能会扯到蛋。
这不是说冷锋没有那个能力吸收这些人,以冷锋现在所囤积的粮食和物资,就是再来个一二十万的人口,他也能够供应的起。
真正的难度是以洪山庄目前的发展规模来看,十万人数是一个最恰当的数字。各行各业当中所需要的人手,完全能够从这些人当中得到补充。
而且冷锋现在所得到的地盘,也可以将这些人进行前期集中安置。
但是如果要真正的按照冷锋的规划发展起来,这些地盘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不过冷锋现在需要集中人手干大事,将这些人集中安排在一起也是很有必要的。
以后随着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这种集体居住和生活的方式,肯定是适应不了时代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更多的土地。
南方现在毕竟还在朝廷的统治之下,冷锋就是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不可能罔顾朝廷而随心所欲的抢占地盘。
这种行为在所有人眼中看来都是大逆不道的,这是时代的特殊性造成的,毕竟这个时代人的经过了二千多年君臣思想的影响。家国天下和长幼小尊卑的思想烙印很深,这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虽说冷锋明知南方的朝廷撑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但是只要朝廷存在一天,作为朝廷的子民,就要在朝廷的制度内行事。特别是冷锋现在身居朝廷功名,这既让他享受到了相关特权和便利,同样也是他身上的一把枷锁。
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是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说的就是这个道。
冷锋一开始并没有逐鹿天下的想法,他想的最多的就是在乱世将来的时候,能够有能力保护住自己及家人,避免让自己和家人沦落到和这些流民一样的地步。
如此这般又经过了七天的赶路时间,冷锋等人终于来到了长江以北的南北分界线处。
在之前冷锋等人从洪山庄出发前往北边的时候,也经过这里。不过那时候冷锋等人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就算这里双方已经驻扎了大量的兵力,但是对于普通人的盘查并不那么严格。
特别是前往南北两方经商的人员,无论是南方的朝廷还是北方的蒙古人,双方之间都有一个默契。
对于来往南北的这些商人,几乎很少进行盘查,只要交纳一定的银两,就可以允许通行人。
毕竟这个时候双方都注意到休养生息的重要性,南北方都需要各自的物资。
而且这个时候,南方朝廷和北方的蒙古人还没有彻底撕破脸,双方之间之前由于都有着金国这个共同的敌人,曾经也有过短暂的合作。
虽然在最后的关头,南方朝廷没有派出大军和蒙古人一同夹击金人的军队。但是却也在金人和蒙古人决战的关头,趁势收复了一些失地,使得南北两方的分界线向前推进了好几座城池的距离。
本来这些土地就是属于南方朝廷的,在他们看来,金人和蒙古人都是属于外来的侵略者。两者之间如果能够斗得两败俱伤,那是最好的结果。
然而可惜的是蒙古人和金人之间的战斗结果,超出了南宋朝廷的预料。他们没有想到金人会败的这么快,这么彻底。南宋朝廷这边的军队调遣还没有完全到位,就已经结束了战斗。
本来按照朝廷的打算,是将大部分的兵力都调遣到边境线上,等到最后关头收拾残局。
对于南宋朝廷的算计,蒙古人这边其实也是很清楚的,他们在和金人决战之前就对南宋朝廷做好了防备。
在他们的进攻策略当中,只是派遣小股部队拖住了镇南王的军队,让其继续阻挡在南部边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朝廷的军队想要进入北方,首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