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通过这些记载当中,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除了天气的原因,最大的问题,就是行路难的问题。”
“哦?陛下请赐教!”这回,轮到李丰田不懂了。
李二有些小得意的说道:“按着正常的路线来说,想要攻打高句丽,需要从榆关出关,然后进入高句丽,对吧?”
“嗯,不过不考虑海上的话,的确如此,而且,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那么,问题就来了,出了榆关之后,我们将要面临的是千里的滩涂和沼泽。”
“这个东西,才是最恶心的。高句丽的主要城市和人口,都是集中在平壤周围,也就是说,想要灭掉高句丽,占据平壤,经过漫长的这种地形,而且,这其中还包括大大小小的丘陵和山地,也就是说,即便没有敌人,光是进军,这条路就异常的难走。”
随着李二的话语,一条路线也在李丰田脑海中形成了。
出了山海关,然后进入锦州,走沈阳方面就绕远了,那么剩下的最近的就是向西南进军,然后首先进入盘锦,跨过大辽河进入营口,再去丹东,跨过鸭绿江,然后才是到了今朝鲜境内。
别的地方他不知道,这一亩三分地,李丰田太熟悉不过了,别的先不说,光是辽南的那一望无尽的丘陵,想一想脑瓜子就疼,这还不算遍地的沼泽,即便是来到了丹东,过了鸭绿江,到平壤这这段路,又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
咱就打二月份开始算吧,辽南二月份(农历)基本就开化可以行军了,直到十月,开始下雪降温,中间满打满算最多八个月,不用多说,派出十万大军,这漫长的后勤补给,我的个天!
要知道,沼泽这东西,最恶心。
不能行船,牲畜走起来都费劲,再加上还要驮着无数的粮食,这一路上人吃马嚼的,消耗可不是增加一点点。
想到这里,李丰田顿时皱着眉头,揉了揉太阳穴。
“想必先生也想通了这里面的问题了吧?”
“是的,陛下。”
“三国初期的公孙世家在此划地为王,直到三国后期才被消灭,并非公孙氏多么强,而是这里的地形,就是个天然的屏障,而且,每年连行军带打仗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对于高句丽来说,只要龟缩不出,撑到冬季,大军自退。”
“是啊,后勤的问题,臣也是深有体会!”
李丰田想起了当年的援朝之战,国内有铁路可以运送补给到鸭绿江,但是入朝的这段路程,都给后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尽管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现在这个难度还要提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横跨整个辽宁省。
“所以,臣就是主张大力发展海军,来缩短这个距离。”
“没错,经过这些年,朕也意识到了海军好用的地方了,但是,光靠海军不行,是拿不下高句丽的,别看高句丽不大,但是还是有战略纵深的,而且,百济和新罗,也是一个变数。”
“陛下有什么打算?”
“朕打算用船队将兵运到平壤附近的港口,直接奇袭平壤,然后,在粟末江(鸭绿江的唐代名字)提前布好一支奇兵断其后路。”
李丰田看着地图,说道:“那南边呢?”
“这也是朕担心的地方。”
“陛下,如果可以在百济和新罗各布一支兵,那不就是将平壤形成了合围之势?”
“朕就怕百济新罗和高句丽联合起来。”
“那好办,只要派使节出使,让两国不和高句丽结盟不就行了?”
“但是三国之间,唇寒齿亡,他们真的能袖手旁观么?”
“陛下,要么让臣出使一趟吧,一方面,臣也能考察一番,为以后规划辽东做准备,另外就是看看能否分化他们,如果百济和新罗可以让我大唐从他们国中过一支奇兵,那么拿下高句丽应该不在话下。”
“那既然先生有这个兴趣,开春以后,就劳烦先生跑一趟吧。”
“没问题陛下,臣老早就想回老家看看了,嗯,一千多年后的老家……”
……
和李二商讨了一番高句丽和倭国的问题,李丰田满意的回了家继续过年。
年后,李丰田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军科院。
和李二沟通了一番,确定了不能用传统的办法打高句丽,那么火药的作用就更加的放大了。
李丰田观察和交流了一圈之后,确定了这段时间的研究方向,就是以开山裂石攻城方向为主要研究方向。
高句丽一定会龟缩在城内不出的,那么,就需要这些新的可以有力破坏城墙的火药来进行开路。
再一个,就是要控制好鬼子那边的态势。
不能让那边失控,时机无论早了晚了,都不符合大唐的利益。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尽量让虾夷人尽量的多坚持一段时间。
未来攻打倭国的时候,首先占领虾夷人的土地。
这个问题不大,因为他知道,目前虾夷人的领袖,就是自已早就埋好的暗棋。
再加上釜山港,可以一南一北对倭国形成一个犄角之势。
小鬼子们,你们的好日子没几天了!
……
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开始复苏,春耕也马上要开始了。
不过,在此之前,李丰田先相送了一批人。
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