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得了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叫来心腹钱凤嘱咐道:“我死后,你们就将所有士卒遣散,归顺朝廷以保全宗族,此乃上策。不行的话就撤回我们的腹地武昌闭关自守,积极上贡朝廷,此乃中策。如果非要趁我活着的时候行叛乱之事,那就是下策了!”钱凤反驳道:“您说的下策其实才是上策!”于是开始密谋作乱。
起初,晋明帝司马绍亲信温峤,使得王敦十分不满。为了麻痹王敦,温峤故意装得毕恭毕敬,经常将朝廷的秘密透漏给他,还极力拉拢钱凤,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之后恰巧重镇丹杨(江苏扬州)出现职缺,王敦就把温峤派了过去,想让他帮助自己窥探朝廷动向。温峤担心自己的真实目的被钱凤识破,就借着酒宴饯别之机,假装喝醉用手打掉了钱凤的头巾,还指他骂道:“你钱凤何人,竟敢不喝我敬得酒!”等他走后,钱凤果然对王敦说:“温峤和朝廷关系密切,放他前去恐怕不妥。”但王敦却已经上当:“温峤昨天喝醉了对你的确不礼貌,但又并非故意得罪,你怎能公报私仇?”
温峤返回朝廷后就把王敦和钱凤叛乱细节全都禀告给了司马绍,然后和庾亮一起商讨对策——这个庾亮与司马绍和温峤是布衣之交,三人还未显贵时就是好友。庾亮为人端庄严肃,擅长老庄学说,深得司马绍器重。
之后王敦得知自己被温峤所骗,十分懊悔。王导听说他病得很重,率领宗族提前为他发丧,结果朝野内外都以为王敦死了而士气大振。王敦得知后暴跳如雷,当即就想率兵进攻,但发现之前那些支持自己的世家大族却全都倒向了朝廷——之前他们的威胁是一心想要加强皇权的司马睿,如今情况早已不同,势力强大的王家才是他们的心腹大患,毕竟对于各大门阀来说,平衡比什么都重要。
无奈地王敦只好找来一位算命先生为自己卜卦:“看看我的寿数几何?”
算命先生卜算后淡定说道:“据卦象,如果您想起兵,那恐怕死期就在近日了,如果能够镇守不出,寿命将深不可测。”
王敦怒道:“那你认为自己的寿命还剩多长时间?”
算命先生又淡定地说:“看您表情,估计过不了一会。”
于是王敦下令将他斩杀,派遣钱凤向建康进攻,并嘱咐道:“皇上还没有完成祭天,所以不能被称作天子,无需手下留情!”
钱凤等人很快就到了秦淮河南岸,温峤将部队驻扎于北岸,烧毁了渡桥让叛军无法通过。司马绍听说桥断了,又心疼又生气,但温峤说:“我们的兵马太少,援军还没抵达,与其家破人亡,宗庙不保,又何必吝惜一座桥呢?”——由于当时的兵、马、钱、粮都被各大家族把持,身为皇帝的司马绍反而是实力最弱的,所以温峤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之后司马绍和温峤终于打退了叛军,王敦得知后也在心如死灰中去世了。钱凤本想趁夜反击,被赶来的将领苏峻打败,三千多名叛军尽数淹死,钱凤自己也被斩杀——这个苏峻本是一介书生,颇有才学,永嘉之乱后为了自保而成为流民统帅,后来归附了司马睿。
朝廷的官吏将王敦的尸骨挖出摆成跪着的姿势,然后将头砍下悬挂了起来。司马绍于心不忍,允许他的亲属前来收尸,并下令赦免了王导在内的一众王氏亲族。
司马绍聪慧机敏,善于决断。当年,他眼睁睁看着王敦入侵后对自己父亲耀武扬威却无能为力,内心有多么不甘可想而知。如今,他终于能在临危受命之际将这个叛臣贼子诛灭,使得东晋基业重新稳固,夙愿得偿。可惜他这一生彷佛就是为了平定王敦之乱而准备的,叛乱刚结束就去世了。
晋成帝司马衍正式即位,年仅五岁,王导、庾亮奉旨辅政,然而要事全由庾亮决定。之前王导用法过于宽松,因此得到了很多喜欢徇私枉法的王公大臣支持。等到庾亮上位后一改松散,用法严峻,引起了众人的不满。祖狄的弟弟祖约,自以为名人之后,身份地位不该屈居人下,结果辅佐幼主的重任却没有自己,一直心怀怨怼。再加上晋明帝遗诏封赏的大臣中又忽略了他和陶侃,二人商议后都怀疑是庾亮把他们剔除了。而苏峻自打为国家立下功劳后也开始目中无人,骄纵放肆,招揽了很多亡命之徒不说,还强行向朝廷索要物资粮饷,一旦不合意还会肆无忌惮地咒骂一些大逆不道的话。庾亮既怀疑祖约、苏峻,又畏惧陶侃,于是把温峤派往重镇武昌(湖北)震慑三方,同时还加紧修筑石头城来防备他们。
亲王司马宗本来深受司马绍的信任,司马绍临死前甚至把禁军都交给他掌管。后来庾亮怀疑他密谋作乱,哭着跪在司马绍的床前苦苦规劝,这才罢免了他。司马宗因此深恨庾亮,而他又和苏峻一向交好,于是想要先下手为强的庾亮派兵杀死了他。之后某日,年幼的司马衍突然询问庾亮说:“往常看到的那位白头发老公公去哪了?”——指得是司马宗。庾亮回答说司马宗因谋反被杀,司马衍听后哭道:“您说别人谋反,就可以轻易将对方杀害,要是将来有人说您谋反,我该怎么办呢?”庾亮听后大惊,一时不敢相信这是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的,恐惧得变了脸色。
庾亮认为苏峻终究会引起祸乱,于是下诏强征他前来建康,王导反对道:“苏峻阴险多疑又手握重兵,必定不